2016年春节刚过,31岁的我被组织派到苏北省定经济薄弱村扶贫,挂职涟水县成集镇永锋村第一书记。永锋村所在的成集镇素有“苏北小延安”之称,在抗日战争时期系新四军在苏北的主要活动中心。我是苏北农村出来的孩子,多年来一直心心挂念农村的发展,现在又被光荣地派到革命老区扶贫,因此十分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心里铆足了劲想大干一场。
看着这个与生我养我的故乡没什么两样的村庄,我既熟悉又亲切。但面对村里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近60岁、村里没有产业基础、村集体收入仅有万余元、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在外打工、基础设施陈旧等发展现状,我也有些茫然和焦急。如何迅速打开扶贫口子、走出脱贫路子,我整天在脑海里盘算着。通过近1个月的走访调研,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我摸清了家底、掌握了实情,增进了友谊、激发了干劲,为下一步的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如何扶贫,做什么扶贫项目,又是一道难题。我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有限的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选择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刚开始,村里干部群众希望把扶贫资金全都用在修路上,让我很是不解,“只修路就能致富吗?”我就此召开讨论会,带领村干部一起学习了华西村、蒋巷村、永联村的创业史,大家对这些发达村在创业初期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上,最终实现凤凰涅槃的故事很有感触,一致认为产业是发展的根本,一致同意项目的选择标准:表面光的项目不要,产业项目优先,民生项目兼顾。我适时提出走“特色农业+电商”的发展道路,让擅长种地的人生产特色农产品,让有生意头脑的群众开网店销售这些农产品,大家共同致富。党群代表听后纷纷表示赞同。“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两条腿走出脱贫路”“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两张牌打响苏北南泥湾”,我在村里的墙上刷了两条标语,激励村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并趁热打铁制定了永锋村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方向、时序、进度,为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画好路线图。
两年来,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一路吃了不少苦,但最终还是尝到了甜头。相继建成500亩有机水稻基地、50亩虫草鸡放养基地,组建了涟水鱼稻香有机稻米股份生产合作社、涟心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指导完善经营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注册了“苏卜”“涟心湖”等产品商标,其中“苏卜”虫草蛋已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创业之初,为了打开市场,我天天在微信圈推广产品,到南京多个小区业主群进行精准营销,甚至请熟悉的朋友、校友、亲友购买,很多朋友戏称我为“微商刘小二”。一年多下来,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认可,销路也随即被打开了,“涟心湖”精品有机米的新米出来2个月便销售近20万斤,“苏卜”虫草鸡蛋每日销售量超过200斤。
为了带领更多的群众电商创业,我们利用废弃厂房,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电商园,配备电脑、网络、仓储等设备和服务,免费供电商经营户使用。如今这里已成为村民创业的大本营,村民通过电商平台,把粉丝、鸡蛋、羊肉等土特产销往全国,电商园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万元,特色农业产销一体的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让更多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受益,我建立了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电商销售额按比例提成计入低收入户基金等方式,104户村民成了村合作社股东,在保底收入的基础上还得到了股金分红,141户低收入户从电商发展中获得收益支持,放大了增收带动效应,实现了村民共同富裕。2017年,省领导多次到永锋村实地调研,肯定了永锋村打造“特色农业+电商”的发展之路,让永锋全村百姓走产业发展之路的信心倍增。目前村里正挂牌招标400亩的新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未来,永锋村会出现更多的高效农业基地。
民生实事连着民心,我丝毫不敢懈怠。我尽一切努力争取资金、项目,多做惠民实事。筹措120万元建设175千瓦村集体光伏电站,并于当年年底并网发电,年发电约20万度,仅这一项就帮助村集体年度增收16万元。为缺少劳动力的10户低收入户每户建设3000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帮助每户年增收2000元左右。针对群众呼声高的道路问题,我更是多方协调,想交通部门争取指标,为村新修36公里水泥道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为了节约经费,我给电力部门的朋友打电话,请求捐赠变压器一台、电线4千米,解决了农业基地的通电难题。按照“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标准,在村庄主干道种植了桂花、竹柳等树种。为改善村部办公环境,为村部添置了空调、打印机等设备。对于想出去打工的村民,我组织他们免费参加烹饪、育婴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并帮助他们联系就业。在单位同事的支持下,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结对资助村里8名困难学生。两年来,我筹措资金超过4万元,慰问了村里所有的老党员和低收入农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庄发展关键要有一套好的班子,有坚强的战斗堡垒。我积极鼓励优秀的年轻人、致富大户进班子、挑重担,70多岁的老会计主动让贤,村“两委”班子实现了年轻化。为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我组织了参观周恩来纪念馆、聆听十九大报告等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为开阔村“两委”班子的视野,我带着他们去张家港、睢宁、沭阳等地学习先进发展经验。“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我筹措资金建设村文化广场、开展村级好人评选、组建永锋淮海小剧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力促进了良好“家风、民风、村风”的形成,为精准扶贫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两年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村庄发生了不少改变,村里顺利脱贫,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村里有生机了,我感到很充实、很欣慰。这两年,后方单位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支持,家庭也给我足够的理解,张家港海关等很多单位和个人也伸出了援手,让我有精力、有时间、有资源来做好扶贫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党领导下的大扶贫格局的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群众朝夕相处的两年中,我感受很深,学到很多,终身受益。在这行将离开的日子,我感觉很不舍,还有些遗憾,想着村里需要做的事情仍有不少。也许是我多虑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永锋村的人民一定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永锋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刘旭,男,省委网信办网络应急管理和网络舆情处主任科员,2016—2017年度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队员、成集镇永锋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