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莫惧少年穷
2020-11-23 15:43:00  来源:江苏省政府扶贫办

  2017年6月,江苏省广电总台派出采访摄制组深入响水农村,策划联合江苏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聚荔爱老区情怀”公益项目。我跟随摄制组采访了当地的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和十多个学生家庭。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教育部门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已投入大量资金,然而农村地区依然有部分家庭因为疾病、残疾、变故、灾祸等人力不可抗因素而陷入困境,需要外界力量的援助。在整个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感对个体的援助更为紧要和迫切,要让农村低收入家庭的下一代免于因贫富差距而陷入贫困陷阱难以自拔。于是,我们的捐助目标从最开始计划的捐一座电脑教室,调整为资助一百名响水地区的“困境儿童”读书上学,总捐助金额达15万元。

  如何准确找到这一百名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响水农村这么大,他们在哪里?怎样的标准才算是“确实困难”和“真正需要帮助”?

  我和工作队领导商量,优先从2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低保户家庭中筛选,将公益助学行动与帮扶工作相结合,由工作队队员从各自挂钩帮扶村中寻找。结合省儿基会以往的标准,我们提出优先选择孤儿、大病、残疾或因变故导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时,我还与县教育局建立联系,请各个乡镇学校同步推荐符合条件的困难学生名单,将资助范围扩大到全县,尽可能做到地域均衡,将有限的资金名额合理分配。

  在我先后挂钩帮扶过的两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寻找困境儿童的工作由我自己负责,逐户上门核实情况,填写材料。我又前往南河镇的几所学校,请校方推荐,了解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经过工作队、镇村和学校等多方寻找、推荐,最终形成一百名受助学生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25个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病或灾祸去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另一方随即丢下孩子出走或改嫁,孩子只能跟着老人相依为命;另有11个孩子的父母离异后双方均离家不归失去联系、下落不明,这36个孩子虽不是孤儿却成了一种客观意义的“事实孤儿”,占总数的36%。真正父母双亡的孤儿只找到一个。33%的学生父母一方有重大疾病、残疾或智力障碍。14%的家庭有三个以上孩子,因人口多造成家庭经济负担重。21%学生的母亲因家庭贫困、夫妻间缺乏感情基础而离异,形成单亲家庭。另外还有一部分属于一般性贫困家庭。尽管这一百名学生不是全部,但却代表了一种客观真实现况:农村亲情观念日趋淡漠,“贫贱夫妻百事哀”,因贫困导致离异,甚至丢下孩子不管,亲情严重缺失,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是无形而深刻的,严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寻找困境儿童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一种偏见。有的教育工作者对我说,“要帮就帮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的孩子家里确实穷,但扶也扶不起来,学也学不好,这些钱对他们根本没有用。”于是,我就跟他们讲普方基金会的故事,讲那四个因为没有文化而导致失足杀人的青年。“社会不公和缺乏教育是滋生犯罪的土壤。”“教育,能够改变或成就人的一生。”

  我们不是要捐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而是要帮助因各类原因而陷于困境、需要援助的孩子。无论他们的成绩优秀与否,我们都应给予他们关爱和关注,通过那一点微光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任何人都应对他们心存善意,不能歧视,更不能放弃他们。如果因为我们的帮助无意间挽救了一个行走在失足边缘的孩子,让他重获自信,重拾对读书学习的渴望,那就一种收获。我们帮助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索取回报,而是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无论做公益、慈善,还是扶贫工作,都应排除功利之心。

  走出学校,我怀揣着一份份学生资料,内心有一种特别充实的满足感,脚下踩出的每一步都特别踏实。在整个寻找困境儿童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精准扶贫”中“精准”二字的要义。

  六月是芒种季节,也是农村最为忙碌的季节,是收获亦是播种的时节。没有播种,哪有收获?小心翼翼播洒下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悉心灌溉、施肥、锄草、捉虫,期盼它们长成金黄色茁壮的稻子。我们叫它“芒种计划”。

  聚沙成塔,积善成德。

  积小溪以成江海,积跬步可以致千里。

  当我蹲在农田里观察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时候,豁然开朗,心想这或许便是“精准滴灌”的涵义。当整体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之后,扶贫工作应当更加细化和关注到对困境个体的援助和帮扶,扶贫事业未来或许可以拓展出一条公益和慈善扶贫的道路,逐渐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除了国家财政支出用以发展区域经济和贫困人口最低保障标准兜底之外,对贫困个体的帮助需要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这些力量从单一角度看微不足道,然而它像一颗颗水滴汇聚起来,变成涓涓细流渗透进泥土,流向每一棵需要滋养的小苗。

  公益事业和精准扶贫,要做的就是积小胜为大胜。

  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萤火之光,可以照亮。

  扶贫工作有期限,而公益慈善之路无涯。我要坚持做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简介:张媛媛,女,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部IPTV运营主管,2016-2017年度江苏省委驻响水县帮扶工作队队员、南河镇新海村第一书记。

作者:  编辑:杨月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