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我已过55岁,心系"三农",2016年主动报名投身到镇村新一轮扶贫开发挂钩帮扶中。挂职镇是邳州市中心镇铁富镇,位于苏北与鲁南的接壤之处。帮扶村叫艾山后村,地处著名的艾山风景区脚下,距离镇政府西8公里,人多地瘠收入薄,是省定经济薄弱村。骑车下村,历经四季风雨,精准扶贫就成了我新的征程,正如《马向阳下乡记》中所说,我渴望“让大槐树村长出金子来”。
铁富的春雨润物
镇领导对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老同志十分关心,欲给我下村购置一辆电动车,我却自选自行车,这在工作队队员中也算标新立异。4月初春雨绵绵,我常常沿着310国道来来往往,虽说不是披星戴月,也会顶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以平均每小时17公里的速度,向艾山后村进发。
进村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帮扶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会同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及时走访调研。全村人口近8000人,耕地面积9000余亩,是全镇30个行政村中人口最多的村子。村民种植传统作物小麦、玉米,一年亩收效2000元左右,村集体收益为零,欠账200余万元。过去沂河分洪道遇雨季水患频发,再加上一部分干部思想保守,使得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我们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标准,梳理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修村级道路、危桥,建为农服务中心、村小学校,清理村集体土地发包,引进光伏发电项目促增收等举措一一落实,并于去年顺利完成既定目标。春风化雨,山村也真切地感受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芬芳。
艾山的夏雨炽热
我“下队”途经镇中村。夏雨常不期而至,这里农民居住在三层楼房里,外面道路宽敞,商贸繁华,一幅纯朴、和谐的农村风情画让我羡慕不已。
我不禁想到雨中走入艾山后村的情形,村道泥泞、坑坑洼洼,我脚上的旅游鞋沾满黄泥。我和村书记步履沉重地走在去村里贫困户家的路上,碰到拄拐的老年妇女对我们发牢骚:“你们两个王书记,进村道路何时能修好哪?”我们俩连忙答道:“快了,今年就动手修,不仅道路要平整,还要装路灯,黑夜出行不难了。”后来,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兑现了对村民的承诺,通过一事一议奖补路、建310国道辅道、向上争取资金、个人自筹等,2016年全村修建村公路8条,长5公里,有4或5米宽,村口装有太阳能路灯,总投资上百万,尤其是大田中生产路,车水马龙,为“三夏”抢收抢种打下了基础。
为了能与村民打成一片,和村民水乳交融,我连续两年参与“三夏”农忙秸秆禁烧长达20余天,用真情实感写下《端午之夜看麦茬》《一名扶贫干部眼中的"三夏"》等文章,并在徐州日报上刊发。
邳北的秋雨悠长
经过霏霏秋雨的一番洗礼,我村呈现“春华秋实”的可喜变化。投资90多万元、建设面积达640多平方米的为农服务中心启用,设有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有了场地的村民晚上跳起了广场舞,成为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争取省市财政投入55万元,建设6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除供村民自用外,还可并网卖电。利用分洪道护坡地招标种植大户种植优质桃、青豆140多亩,发展高效农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2016年,艾山后村集体增收达32万元,低收入户脱贫47户共158人,该村顺利通过上级扶贫部门的实地验收。一年多的风风雨雨,终于让艾山后村沸腾了。
站在新村部的二楼阳台上,望着绵绵细雨笼罩着的村庄、山坡,我百感交集。去年获得“优秀帮扶工作队员”荣誉称号,今年7月14日《新华日报》以“栉风沐雨见真情”章节选用我的扶贫日记,都是对我扶贫工作的肯定和赞许。
乡村的冬雨温馨
新春刚过,一场久违的冬雨光临艾山。这对我而言,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百余亩桃苗基地久旱无雨,一场冬雨算得上雪中送炭;忧的是投资70余万元的村新小学配套工程建设会因下雨而停工,500多名孩子仍盼望着能早日到新学校上学。艾山后村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清朝年间,村里有一位秀才王希文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村中现存“蛟龙石碑”记载了这段历史。“五一”期间,徐州老年大学旅游文化班师生,应我之邀专门来此考察,并向村贫困儿童捐款3000元。
2016年夏天,我村贫困女孩武盼参加北京大学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筑梦计划考试,取得了全国第二名的佳绩,是邳州市唯一考上北大的学生,她曾在艾山后村小学就读。为了让武昐顺利进京入学(她父亲是残疾人,母亲出过车祸,还有一个上高中弟弟),我发动村干部进行爱心捐款,并自己带头捐款500元。我所在单位的同事闻讯后,还专程派人送来2000元助学金。
走出新村部大门,我想体验一下冬雨滋味,便没有撑开雨伞。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小棉袄就已经沾满了春雨的深情问候。有了喜雨的存在,乡村显得静谧、纯净。我在镇村品味“雨中曲”,回顾扶贫经历,虽无暧气环绕,但内心仍温暖如春。因为,我站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精准扶贫的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
作者简介:王建华,男,徐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工会副主席,徐州市委驻邳州市帮扶工作队队员、铁富镇艾山后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