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扶贫路上两三事
2020-12-25 10:13:00  来源:江苏省政府扶贫办

  2015年10月,我有幸成为苏州市第一批20名派驻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市级机关干部中的一员,赴苏州市国土资源局结对帮扶的常熟市辛庄镇洞港泾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洞港泾村在当地是个大村,由原来7个行政村合并而来,管辖区域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人。带着组织的信任和乡亲们的期盼,我到村里“走马上任”。开展调研摸清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后,我在当地村镇和派驻单位之间架起了桥梁,利用辛庄镇作为苏州市“三优三保”试点镇的有利条件,把市国土局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帮助村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了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各级组织的关心帮助下,洞港泾村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突破200万元。回忆起这段扶贫经历,有辛劳,有汗水,有委屈,但更多的是融洽、愉快和完成任务后的欣慰。仅撷取几幅工作场景,为后续的第一书记们提供参考。

  一个集体农场烘干房

  村经济合作社2013年从种田大户手里流转1300亩的农田成立了集体农场,由村干部负责管理,一季种植当地传统的大米,一季种植小麦。每到收割时,村干部在农场加班加点,有的开收割机,有的负责晒干,有的负责轧米,一个个忙得热火朝天。大家知道农业受天气影响大,收割的一个月里如果连续阴雨,粮食不能自然晾干或者被机器烘干,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霉变,而且粮站对粮食的水分比有要求,超过标准就不予收购,这都给农业生产带来额外的损失。这时,镇里的烘干房成了抢手货,但不可能同时满足各村的需求,因此村里迫切地想建自己的烘干房。几年时间过去了,因为选址等原因始终没有建成。

  我知道情况后,主动到镇国土分局了解用地方面的信息,当得知可以按设施农用地办理手续时,立即把建烘干房的想法报告给市国土局,在单位的支持下协调常熟市国土资源局和农业部门办好了备案手续。我和村书记、主任又跑了几趟镇里和镇农经办,主动对接建设烘干房和粮食库房事宜。终于选址敲定,在规划、建设手续齐全后,2016年初动工建设,年中建成。4台烘干机安装调试后,我抓紧人员培训,当年的秋收烘干房就派上了用场,不仅能满足本村的稻谷烘干,而且还能向周围农场提供帮助。

  建好的烘干房既减少了农产品损耗,提高了附加值,又能通过烘干业务增加收入,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现在有了这个宽敞明亮的现代化烘干房,说到发展农业,村干部们个个心气可足了。

  两户农户矛盾纠纷的调解

  苏南农村民风淳朴,邻里之间大多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但不能排除一些村民由于教育程度有限,喜欢钻牛角尖,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易与他人产生矛盾。解决这种邻里纠纷,村民一般会延续中国农村社会传统,找第三方来评判纠纷,那么村委会就充当这个娘舅了。大家看村委会办公室一大早就被一群人围着,那肯定是要村里来调解纠纷的。村干部上班后不急不忙把人们请进来,坐坐好,倒上水,等听完他们七嘴八舌的说法,才让一方说明事情,然后另一方再补充。基本掌握事情原委后,村干部再对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村规民约的相关内容,对双方的争执点做评判,有理有据,一般村民都心服口服,不占理的也不吭声了,得理的也不深究下去了,一个矛盾就像风儿一样化散了去。当然,作为第一书记,办公室里也没少涌入这样的村民,我都要一一解决。

  一天,我和村干部小陈巡查到西浜,看到吴老爹家门口围着一群人,80多岁的吴老爹和隔壁邻居的王阿姐在争论着什么,吴老爹很激动,手里拎着锄头,作势上下挥动着。一看形势紧急,我和小陈挤了进去,我赶紧一把抱住吴老爹,顺势把他手中的锄头按着,小陈把王阿姐拉到一旁。随后再询问双方原委,得知他们是因为两家屋后交界处的自留地问题发生争吵。以前一直是吴老爹一家在种,但是最近村里要硬化道路了,王阿姐认为为了公众利益吴老爹要把自留地让出部分才能保证路的宽度。之前两人就吵过几次了,今天吴老爹在锄地时又为此吵了起来,吴老爹嘴拙,就顺势抄起了锄头,幸好我们及时阻止。我把吴老爹拉到一边,严肃批评了他,说如果动手了就交给派出所处理,而且把人弄伤了,还要赔偿别人,得不偿失,况且王阿姐说得也有道理,房前屋后的空地是集体的,当集体有需要时必须拿出来,如果想利用空地种点蔬菜,你可以考虑别的空地。我们一番工作做下来,两个人都不吭声了,事情平息后我看见两家又互相走动了。

  七辆电瓶车的由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委会作为基层单位,每名村干部都身兼几个条线的工作。据我了解,因为是贫困村,洞港泾村的村干部在镇22个村、社区中收入是靠后的,但是村大人口多,村干部的工作量却是别村的几倍。

  村干部一般住在镇区,有的还住在常熟市区,因为接送孩子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开私家车上下班。实行车改新标准后,交通补贴比原来要降低了,而分片负责的工作如巡查、上门解决群众问题、工程现场查勘等,都是要求人到现场的。原先村干部都是开自己私家车去现场,交通补贴减少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而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和村书记、主任为此几次碰头,决定报告镇里从第一书记的办公经费中购买工作用车——每个片区配一辆电瓶车。镇里同意后,我带着村干部挑选了七辆轻巧、结实、安全的电瓶车运回到村委会。村干部们围着电瓶车喜笑颜开,开始试驾。看着他们骑着电瓶车风姿飒爽的样子,我心里有数了,这件事是做对了,解决了实际问题,稳定了人心,把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作者简介:张成炬,男,苏州市国土资源监察支队主任科员,常熟市辛庄镇洞港泾村第一书记。

作者:  编辑:杨月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