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康宏:好书分享--《活出生命的意义》
2020-03-16 10:20: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作 者 作者简介:康宏,江都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曾获院季度检察之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好书,名字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下。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下。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不是饿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了毒气室,只有他一个人在集中营里活了下来。整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而后半部分则是教会读者如何去找到生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作者就在那里遭受了常人根本无法体会的绝望。

  1500名囚徒被关进最多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屋子拥挤到几乎无法蹲下,更不用说躺着了。老弱病残、不能干活的人会被送进“澡堂”,随着烟囱里冒出的火苗,飘散在天空中。剩下人身上的衣物、财产全部被剥夺,除了赤裸裸的身躯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连鞋子都要换上不合脚的。一向表现得非常勇敢和自尊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鞋子已经破的无法再穿,只能赤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就哭的像个孩子。在那里作者甚至不敢叫醒做噩梦的人,因为梦里再恐怖都会比集中营的现实状况要好得多。

  

  书中描写了进入集中营的囚徒的心理变化,由刚开始面对鞭打、死亡时候人们的极度恐慌、不忍目睹,到感情麻木、司空见惯。也许你会说在集中营那样一个炼狱般的地方,充斥着满满的死亡气息,除了煎熬、恐惧和绝望,难道大家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然而,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有的。即使在那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中,还是有人会走过每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他们虽然肉体忍受着地狱般的折磨,但精神依然高贵。即使这种人不多,但足以证明,生命里有一样东西是别人不能从你手中夺取的,而这就是你人生最大的自由,那就是,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名年迈的医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一直无法克服丧妻的痛苦,他爱她胜过这世上的一切。作者弗兰克尔在想怎样帮助他的时候,避免直接将自己生命意义的哲理灌输给他,而是对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您先她而去,而您的太太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是啊,”作者答到,“现在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是您让她免除的,代价就是您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缅怀的痛苦之中”。老医生没再说话,点了点头,然后悄然离开。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便不再成为痛苦了。

  

  总结一下生命意义的三个方面:

  1、投身于某项事业;

  2、体验某种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爱某个人);

  

  3、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像在集中营那样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囚犯,他们都是认定了自己的生命有一定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未知生死的亲人,也许是为了自己追寻的事业。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的人生就不完整。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赋予其生命最深刻的含义,否则,为了活命,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这就配不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只要活着,就有希望。那没能杀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壮。

  

  在集中营里没有人会关心你叫什么名字,人们注意的只有你的编号。一个“号码”的死活无关紧要,号码所代表的犯人的生命更是无所谓。作者弗兰克尔已经不再是当年集中营里编号119104的待决囚犯,这位历经沧桑的圣者,一生都对生命饱含着极大的热情,他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取得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竟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对此而言,处在尚算幸运年龄的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好好珍惜当下,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不要忘记做善良的自己,做有价值的事,有意义的情呢。

作者: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