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而行”出自《论语·卫灵公》:“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认为对别人的评价一定要建立在实践考验的基础上,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如此,所以能直道而行。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是识人还是干事都要光明公正、诚实不欺。
直,从∟,从十,从目。徐锴曰:“∟,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说文》曰:“直,正见也。”其本义是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后引申为刚正、正直、公正、不偏私。
知“直”,要有正确的是非观。《荀子·修身》曰:“是谓是,非谓非,曰直。”一个人想要直道而行,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是非观,能够准确判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除了在平时能够明辨是非,更可贵的是在危难关头,能够坚持真理、坚定信仰,不退缩让步。公元1278年,元军南下攻宋,势如破竹。南宋将领文天祥率军与元军在广东激战,不幸兵败被俘入狱。狱中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将国家大义置于首位,是非分明,宁死不降。为了激励自己,他曾作《正气歌》,诗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文天祥看来,越是身处绝境,越是要明辨是非、正直不屈。在这种为国守节、忠贞不渝的信仰支撑下,文天祥最终英勇就义,青史留名。
行“直”,要有坚定的责任心。正直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要想在为人处世中时刻践行这种品德,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历史上,诸多忠臣谏官以无畏的忠诚与担当诠释了“直”的魅力。唐朝魏徵数度犯颜进言唐太宗改过迁善,最终促成贞观之治的盛景;明代海瑞上疏《治安疏》为民请命,最终流芳千古……一批又一批忠诚正直的古圣先贤,不顾个人安危,将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和百姓福祉牢牢捆绑在一起,不懈奋斗,在直道而行中展现担当。
养“直”,要有强大的克制力。大千世界,诱惑无处不在。要保持直道而行的坦荡,必须克制内心的欲望。《韩非子·解老》中讲:“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有私,必有欲;有欲,就有可能丢失公正、走上歪路。所以,心中无私,才能正直为人,坦荡为官,处理公务秉公而不受牵绊。战国初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奉职循理,秉公执法,百姓都称赞其清廉。有一次,有人知道公仪休嗜鱼,便特意给他送鱼吃,但公仪休却坚辞不受。其弟子不明原因,公仪休就解释说:“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他深知,如果接受他人的馈赠,就必定要迁就于人,断事就可能有偏私,最终只会因小失大。
直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勇于担当,坚守正义,保持正直,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赤胆忠心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