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从何处而来?在《地平线:现代科学的全球起源》(工人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英国科学技术史学者詹姆斯·波斯基特对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提出了质疑。他将现代科学诞生及发展中的重大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介绍了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引导读者从全球文化交流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
传统观念认为,现代科学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这一历史进程通常被称为“科学革命”。本书指出,“科学革命”的历史是包含整个世界的历史,科学启蒙运动的发展是融合世界各民族知识的过程。18世纪,欧洲各科学院组织了一系列由国家赞助的探险之旅,物理学、航海学和测量学等相关学科随之发展。借助最新的科学成果,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新的地域。然而,当欧洲探险家横渡海洋、攀登山脉之时,他们不断依赖土著居民已有的知识。在秘鲁,法国的测量员无意间仰仗了印加的人文传统;在太平洋,英国船长依靠一位波利尼西亚祭司的航海技术;在北极,俄国探险家招募土著居民,帮助他们穿越冻土。
16世纪末,涵盖1892个植物、动物和矿物条目的《本草纲目》出版。其作者李时珍曾在明朝太医院工作。几十年里,他走遍中国,收集标本,探访当地的医生和农民,最终提出一种对自然界进行分类的标准方法。18世纪,这本博物学著作的副本流传到欧洲,其法文版和英文版译作很快出现。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瑟夫·班克斯就购买了一套李时珍的著作,希望这套书能帮助自己识别英国商人送往伦敦的各种中国植物。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物种起源》的诞生与达尔文在多年环球航行中搜集整理世界各地已有发现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俄国还是中国,演化论实际上从18世纪末就开始被广泛讨论。达尔文也在《物种起源》中引用了更早的俄国著作与中国著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物种起源》已被译成至少15种语言。
本书还探讨了20世纪初物理学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联系,提出20世纪的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持续塑造现代科学发展。20世纪初,很多人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中看到了打破传统的机会。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科学家应当团结起来,并解释称:“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应该逃避政治责任……让那些被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关系的国家恢复团结。”出于这种考虑,他加入了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这一旨在促进各国科学与知识界之间更密切联系的组织。
进入全球化时代,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气候科学等研究领域出现新趋势。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在机器学习方面取得突破,阿联酋的工程师向火星发射航天器,阿根廷的环境科学家在帮助绘制新的气候模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正如本书指出,现代科学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产物。只有积极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科学家为现代科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与汇聚,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