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要闻 > 正文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致良知”
2019-12-17 10:1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红旗出版社

  “良知”不是近现代出现的词汇,也不是音译的外来词汇,而是纯正的传统文化词汇。孟子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看来,良知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王阳明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他的心学归结到三个字,就是“致良知”。“良知”是中国文化倡导的,也是世界文明发展需要坚守的。

  王宏甲所著《世界需要良知》一书,收录了他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六篇重要演讲和一篇文章。这部演讲集中的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在阐述良知的重要性,处处体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颂扬。

  古籍《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国文字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

  作者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书中多处说文解字,剖析一个汉字、一个词语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众多汉字的解析,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蕴含的“融合和谐”密码。解析“风”:古人说伏羲姓风,风被认为是中华最早的姓氏。风繁体字写作“風”。“風”的象形描绘是天穹下一条长虫,这是蛇图腾的标志。龙是以蛇图腾为本体,融合其他氏族的图腾。解析“融”:“融”字的右边也有一条“虫”,中国古人以“右”为先,其文字信息也在告诉我们,龙的传人从蛇图腾开始,自觉地团结四面八方,才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解析“和谐”:汉字的“和”,从口、禾声,人人有饭吃的意思;“谐”字,从言、皆声,人人能表达自己声音的意思。按今天的理解,“和”讲的该是民生,“谐”讲的该是民主。融合与和谐,是中国文化千秋万代不变的旋律,是凝聚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力量。

  崇尚融合和谐的文化必然重视良知良能、道德修养、人文关怀。中国人有独特的“良心观”,表现在我们日常用语中是含“心”或“良心”的口头语:“你用心想一想”“摸着你的良心说”“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等等。作者认为,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良心观”,表明中国人把最崇敬的桂冠,并非戴在头上,而是戴在心上。

  198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7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教授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主要奖励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孔子,一个享誉中外的文化巨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人物。

  研究传统文化,孔子就是跨不过的江河,绕不过的高山。作者对传统文化研究颇深,自然对孔子的思想作了深入探讨。在《孔子与中国文化》一文中,作者分别简述了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他的思想有一个核心字——仁。什么是仁?孔子的众多学生也向孔子如此发问。回答樊迟曰:“仁者爱人”;回答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回答仲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司马牛曰:“仁者,其言也讱”。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我们从这些答案中能总结出“仁”的共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修己安人。作者指出,这种仁爱精神不正是我们提倡的良知吗?孔子的仁爱思想致广大而尽精微,在治国理政层面,提倡为政以德、轻徭薄赋、礼乐教化;在为人处世层面,倡导尊重人、包容人,讲礼仪礼节。孔子的学说,上承炎黄尧舜禹以来的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导引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走过来。这伟大的文化力量,最核心、最宝贵的就是良知良能。

  在中国历史上,“人民观”不仅是政治的灵魂,也是国民的灵魂。无论哪个时期、哪个政权,得与失都离不开“人民观”,失之者衰,得之者繁荣兴旺。书中《中国文化里的人民观》分五部分,讲了五部中国经典:《尚书》《易经》《论语》《新民说》和《毛泽东选集》。内容上起尧舜,下至当今,阐释出“人民观”是治国理政的基石。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一支前所未有的人民军队,把人民组织起来,到敌人后方去,依靠人民战争打垮日本侵略者。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毛泽东依然充满信心地写下:“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938年,日本侵略者兵锋正盛,“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甚嚣尘上,毛泽东写出力作《论持久战》,指出这是一场持久战,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尤其对“人民观”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以此统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将“人民观”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写给眼睛的文章通往头脑,写给耳朵的语言更容易到达心灵。”但愿我们都有这样的缘分与荣幸:在不同的时空里,翻开这本书,领略其中的学术思想和人文关怀,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致良知”。(陈有勇)

作者:陈有勇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