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018-09-07 17:06:00  来源:

 

  谭大金 王小刚*

 

  近期,中央、省委、最高检领导连续讲话,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基层司法机关从事调研工作的我,很受鼓舞。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我的工作经历看,以往应付上级调研往往有以下套路:比如要有详细的调研方案,具体到谁汇报、谁发言、谁起草汇报内容、参观什么项目等等。其中挑参与座谈发言的人很有讲究,三观正、眼头活的是上选,冒冒失失、不懂分寸的,坚决回避。

  这些看似精明的套路,迎合的是少数形式主义的调研,劳民耗力又成效寥寥。走马观花式的调研犹如逛庙会,前呼后拥,热热闹闹,有阵仗,有排场,看似身处群众中间,实际与群众距离遥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新拾回“传家宝”,我从基层同志的角度提几点想法。

  1. 摆好“位子观”。啥叫“位子观”?实际上说的是调研者面对调研对象的心态。有的错把调研看成对下指导,调研座谈会变成了工作部署会。不可否认,上级机关站位高、把握政策准、信息掌握全面,但基层的优势是身处“一线”,了解司法办案堵点、痛点,解决问题“野路子”多。摆好“位子观”,利用基层优势,变“指导”为“服务”,变“部署”为“取经”,才能先为“调查研究”正本清源。

  2.敢于听真话。调研最怕什么?我认为是听不到真话。还以调研座谈会为例,参与过的同志肯定深有体会,心理绝对五味杂陈,既想讲好,又想说点实际问题。而问题往往刺耳,不中听,又得拿捏尺度,说话的艺术性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工作的角度,调研座谈开成精致包装过的、万花筒式的交流会,其价值必然大打折扣。我建议,调研座谈要聚焦主题谈问题,不表功,不吹捧;上级机关也要有容许讲真话的雅量;不能渴求发言的同志讲的成体系、全正确,哪怕有一点启发性的建议就得算是金玉良言。这也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红红脸、出出汗才有利于问题解决。

  3.别按“剧本”走。一些地方的调研“剧本”比电影剧本都不逊色,几点到哪,听取什么人的汇报,参观什么项目,会见什么人等等,事无巨细,妥妥当当。这种调研一切都是预设的,效果可想而知。此外,调研“剧本”内容着实单一,与当前层次不高的编剧市场处境相似,安排的剧目无非是汇报会、座谈会、参观品牌项目等等。我建议,调研不要有剧本,可以不打招呼、不作准备,最好多些突然袭击式的“飞行”调研,直接深入基层交流,多到办案场所,多去基层同志办公室,多到机关食堂,听听一线同志未经雕琢但真实的声音。

  4.少点“来料加工”。说起调研,很多基层同志头就疼,症结在于调研约等于码字。一说要调研了,有关同志便有的忙了,写调研材料成了硬任务,每篇调研还得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附带典型案例。有些上级机关调研,变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批判过的“听听汇报、收收材料,搞点来料加工”。文字是表达的载体,但现在演变成了唯一的载体,于是催生了苦命的码字一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基层的角度,建议在大兴调研之风的同时,压缩精简文字材料,不必事事有稿子,不必每个调研都整成要素齐全的“八股文”,可以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表达清楚想法就好。少些假大空套,多些有滋有味的油盐酱醋等真材实料。

  5.多些反馈与回应。很多同志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参加调研座谈,提过很多中肯的建议,最后上级领导总结说一定带回去认真研究,供党组决策参考,但最后往往石沉大海,没有下文,谁也不知道研究的如何。这种调研很消磨基层同志的期盼,让人对调研本身产生质疑,也导致不少实践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建议调研要有反馈机制,及时对问题作出回应,提倡“马上就办”,现场办公,就地解决问题;不能立马解决的,也要及时将研究结果、解决办法向基层反馈,增强基层对调研工作的认同感。盼望多些能力水平强、有担当的“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盼望多些问题在调研当场予以解答、释惑。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基层同志双手赞成。我们不怕风大,因为风好正是扬帆时,正可以乘风破浪解决问题。只是要谨防刮歪,变成一阵风,变成重数字不重效果的新形式主义。

 

作者:  编辑:杨威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