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乘坐飞往波兰格但斯克的班机,这次是应格但斯克政府的特别邀请而来。我先后于2006年5月、2013年3月到访过这里,这次是我第三次与她重逢。
我喜欢这座有历史、有文化、有风情、有故事的城市。
公元997年,布拉格霍耶华大主教来到波罗的海之滨的这块宝地,传播天主教,14世纪后,这里长期被普鲁士人占领,被称为但泽市。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公约》确定,这里为自由城市。二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议》,这里重归波兰,恢复原名格但斯克,并将格丁尼亚、索波特和格但斯克合并为“三联市”。
格但斯克是滨海省首府,上天赐予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美丽,北部有波罗的海的蓝天白云、海滨沙滩,南部由冰川山脉和卡舒比湖泊围绕,青山绿水、翠绿欲滴的公园,风景如画。这里还是天文观测家赫维留什、物理学家华伦海特以及家喻户晓的哲学家叔本华出生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想,格但斯克的美丽,正是来自千年岁月沉淀的历史,来自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来自被这座包容城市所吸引的每一位移民的智慧和创造。
在战争的废墟上,格但斯克人一砖一瓦建造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格但斯克市政大厅;向世人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见证了格但斯克沧桑与辉煌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由金门开始,沿长街和市场,直到绿门经典的皇家之路;沿着街道两旁富丽堂皇的贵族别墅,和欧洲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典建筑……在这些精美的民居住宅和厚重古老的教堂、博物馆中,至今珍藏着煞费苦心的格但斯克人用智慧和心血,保存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及先辈们向人类奉献的厚礼。
今天,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怀着对这座城市的敬仰与虔诚之心来到格但斯克时,无论是阳光明媚的白天,还是月色温柔的夜晚;无论是漫步在风景如画的摩托拉瓦河畔,还是徜徉在热闹非凡的圣玛利亚大街;无论是伫立在庄严的圣玛利亚教堂,还是驻足在格但斯克国立博物馆,都会为格但斯克城感动,为格但斯克人骄傲。
走出瓦文萨机场,远远就看见满面春风的斯瓦夫先生向我走来,他是波兰滨海省驻华首席代表,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让我仿佛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不一会儿工夫,就来到一幢红砖砌的城堡式的建筑,门头上挂着波兰国徽,红砖墙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Wozownia”。斯瓦夫先生告诉我,这里就是格但斯克市政府城市形象推广办公室。我心里一阵惊喜:格但斯克人真的很聪明,这么一幢老旧式的砖砌堡垒,本身就在向人们讲述着格但斯克沧桑的历史,来到这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座有着千年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城市,以及她的故事和变迁。所以,我说格但斯克城市形象推广办公室设立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
走进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两位漂亮的女士:身材高挑的伊莱娜和小巧玲珑的奥拉,还有一位非常绅士的先生,滨海省城市与村镇协会办公室主任热高士·瓦尔图卡维奇一同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
斯瓦夫先生告诉我,为了让我全面了解格但斯克的人文、历史、文化、风情及这座城市复杂的变迁,市政府特别为我安排了一位名叫卡米拉的女士作为我的中文翻译。卡米拉中文名字叫柯茗蕾,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过中文,她的中文很流利,顿时让我对此次顺利完成格但斯克的采访任务充满信心。
斯瓦夫先生笑着对我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们美丽的格但斯克城市中的一位普通市民,可以尽情地感受我们市民的普通生活。”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格但斯克,多一种生活的体验,就会多一分创作的灵感。我不但期待着与格但斯克的第三次重逢,更希望将我在格但斯克的所见所闻,与读者朋友们一同分享。
作者简介:杜京,高级记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出版《我与老师》《跨越国界的芬芳》《琥珀色的格但斯克》等多部书籍,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