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来扬州,正是柳絮如烟、桃花相映的时候。春意弥漫下的扬州,最美的落处在瘦西湖,她的绝妙风姿使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吸引着世人贪婪追逐。“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要说到扬州最古朴的明珠,我坚信是位于梅花岭畔的史公祠,它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长眠之地,也是一处著名的梅花岭景区。
四月的一个周末,在东关街附近吃过饭,眼看时间还早,我便沿着护城河一路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史公祠的正门前。史公祠地处梅岭,躲在繁华的史可法路与盐阜路的交界处,静谧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古朴清幽,虽与瘦西湖近在咫尺,却冷清了太多。
史公祠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自正门而入,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侧悬有清朝诗人张尔荩所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我记得第一次来史公祠时还在上小学,老师布置了题为“去史公祠有感”的作文,于是我们一群少不更事的小孩便一窝蜂似的涌入了这里,一阵嘻嘻哈哈的打闹玩耍后,给出了一致的结论:此处“并不好玩”,便草草写了几行作文应付了事。如今反复吟咏此联,真是觉得后脊发凉、羞愧难当,对史公祠的第一印象竟然在年少不懂事中被糟蹋了。带着些许赎罪之情,我决意重新触摸那段悲壮可泣的历史。
飨堂内是高达两米的史公像,史公正襟危坐、无言自威、目光如炬,从眼神深处折射出来的光芒,仿佛几百年来都不曾黯淡过。与他眼神交会,我不由得内心一颤,他依然默默地注视着这里,这个他曾经挥洒血泪、舍命坚守的地方。这副铮铮硬骨,这份刚烈不屈,足以让我们审视沉淀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尘垢与不堪。史公像前整齐地摆放了几束花,想必是其他游客为凭吊史公所买。看到这,我心底泛起融融的暖意,这里尽管冷清,但是依然不乏念着史公的人,他坚毅的眼神,一直会留给那些想和他注视的人们。
飨堂后为梅花岭,史公的魂归之处。据《明史?史可法传》记载:“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辩识。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我来的季节并不巧,无缘见到一地梅花怒放的盛景,不过没关系,伫立在梅亭前,此处百草争翠、假山林立、情趣宜人。一方池塘细水潺潺,映着池边苍松挺拔、虬枝繁密、绿柳成荫、迎风摇曳,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阳光透着繁密的枝叶洒落下来,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一股苍凉悲怆的气氛袭上心头。明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史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带领数万残兵坚守扬州,以死报国。泪已尽,身已残,心已碎,却念念不忘那句“城亡与亡”,一如梅花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眼下虽然梅花未开,可我却沉浸在浓郁的梅香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不远处的长廊白墙灰瓦,古色古香,长廊一侧有许多文字详细介绍了史公的一生。史公为官廉政爱民、古朴自律,任督师时“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扇,冬不裘,寝不解衣”。仔细阅读其生平后,我不由感慨万千,史公的志向、情操和风采用他的那一句“自学古贤修静节,唯应野鹤识高情”形容再贴切不过。“为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才造就了史公一生的高风亮节、两袖清风,使其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以及朝中百官的尊敬。
沿着幽静的青石小路而行,来到了梅花岭以北的晴雪轩,里面陈设皆是史公生前珍贵手迹,包括五封死前绝笔。尽管多为拓本,但毫不掩饰其刚劲有力、行云流水之气势。五封绝笔字字血泪、情透纸背,人之将死,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友之情,都是难免会想到的,史公也是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自然也不会例外。然而仔细阅其遗书次序,我只觉得心抽搐了一下,眼睛里渐渐泛起一层雾气。在史公的心中,国家大义为先,孝其次,之后才是夫妻兄弟之情。所以在第一封遗书里,我看不到儿女情长之态,唯见气冲霄汉之势,一句“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透着悲壮,足见大情大义。这是何等坚贞与凛然的气节,才能让一个人在慷慨就义之际仍将国家与民族放在心中第一位。我忍住内心的澎湃,闭上了双眼,脑海里仿佛浮现出那“残局泣孤臣,书绝笔数封,犹见行间含血泪”的壮烈场景。史公无愧于他的谥号“忠正”二字,他的忠肝义胆感人泣下,在中华英雄诗篇上永远是熠熠发光的一页。
从史公祠出来已接近黄昏,从外面望去,原本就冷清的史公祠更显落寞。独倚黄昏,一抹悲凉从心底而生,“杨柳城边悬落日,梅花冷艳伴孤忠。”史公祠不应失落在川流不息的纷攘人群里,失落在质朴厚重的古巷深深,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古城丽景中。它见证沧桑百年,延绵着史公的一腔碧血,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可以离历史如此之近,满怀崇敬之心,学先烈之忠义,思正身以黜恶,铭记过往,珍惜现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