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购房者本以为自己运气好,买到了价格优惠的动迁安置房,没想到却陷入了不法分子连骗带演的“一房二卖”陷阱。
经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近日,法院经审理,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殷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判处谭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8万元;判处须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收钱后卖房人失联了
2024年,黄先生来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在2023年6月经人介绍,了解到殷某手里有动迁安置房要卖。殷某表示,因为是动迁安置房,房产证暂时办不下来,所以便宜卖。黄先生觉得价格划算,又看到殷某出示了动迁安置协议,协议上的房主也是殷某,便安心地和殷某签了合同。殷某说,由于房内有租客,所以要等到2024年2月21日才能交房。于是,黄先生没有收房,之后按照协议的时间分两次给殷某汇款共计200万元。
2023年10月,殷某联系黄先生,说她的侄子也有一套动迁安置房急着卖,价格可以便宜点。黄先生看房后也比较心动,很快就网签了合同,汇款50万元,约定2023年12月31日交房并支付剩余尾款。直到2023年底至2024年初,黄先生催了殷某好几次,询问她是否能按时交房。殷某却对黄先生说,她在外面欠了很多钱,这两套房都已经抵押给别人了,之前和黄先生签合同的侄子也是她找谭某假扮的。
听到这样的答复,黄先生大脑一片空白,回过神来之后,强烈要求殷某按照合同赔偿损失。殷某暂时和黄先生谈妥了赔偿金额,但没过多久却失联了,心急如焚的黄先生只能报警。
“一房二卖”反复作案
实际上,遭遇同样骗局的不止黄先生一人。2024年5月,高女士和张女士一起来到派出所报案,声称买房被骗。早在2019年,为了偷偷卖掉父亲名下的房子获利,殷某找到了刘某(另案处理),让其在购房者面前扮演自己的父亲。在殷某的安排下,刘某假扮“殷某父亲”和张女士接触。因为张女士想买的这套房是动迁安置房,一般在5年内不能办理房产证,殷某和刘某向张女士出示了这套房子的动迁安置协议后,张女士便与刘某假扮的“殷某父亲”签订了买卖协议。签好合同后,张女士陆续转账240万元。双方约定,等到过户时再付剩余23万元尾款。但从2020年开始,殷某的母亲须某就一直催促张女士把尾款转给她,不仅编造理由还口头威胁,张女士害怕须某之后不肯过户,就转给其12万元。
2024年5月,高女士找到张女士,说自己也从殷某那里买了这套房,她们都被骗了。根据高女士的讲述,2024年3月初,她和丈夫通过中介找到这套房子,看完房后觉得非常满意,当晚就约了假扮房主的“殷某父亲”刘某见面谈。当时双方约定在签合同前后分三次付款共计160万元,还有78万元尾款等到2026年1月过户完成再付。
正当高女士和丈夫满心欢喜地等着搬入新家时,中介却告诉他们这套房牵扯到“一房二卖”,房主殷某已经被抓了。听到这话,高女士一下子慌了,100多万元难道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她决定找到另一位被害人张女士一起报案。
先后有7名被害人上当
接到多起报案后,警方迅速对殷某、谭某实施抓捕。两人到案后,陆续又有几名被害人前来报案。其中一名被害人林先生说自己是朋友介绍来的,当时听说殷某手里有好几套动迁安置房等着卖,看到朋友也从殷某这里买了房子,再加上殷某父母都是上海本地人,他觉得应该是正规的,就签了购房合同并支付了房款。其他几名被害人也是类似的情况。
经查,2023年6月起,殷某伙同谭某等人,对其和其父亲名下的房屋“一房二卖”,先后与7名被害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共计骗取购房款1195万元。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殷某伙同谭某、须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遂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3人提起公诉。近日,法院经审理作出上述判决。关于这些被“一房二卖”的动迁安置房归属问题,法院正在审理相关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