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摞泛黄的普法宣讲稿、一个边角磨旧的公文包、一台笨重的铅字打印机……
检察院里这些有意义的老物件,每一件都在讲述历史,每一件都在传递精神。
这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让我们通过孩子的画笔,了解这些检察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宣讲手写稿:护苗在心中 浓浓普法情
一摞泛黄的三十多年前的青少年普法宣讲稿,是常州市金坛区检察院一位普法宣传工作者的手写稿,当时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团成员都有一个订制的皮包。每一篇手写稿都承载了一代普法宣讲的记忆。
“这个是针对小朋友的普法读物,当时考虑到给孩子一些趣味性,我们都加入了很多儿童的元素。为了写这些宣讲稿啊,我们几个宣讲团成员都去反复看了很多动画片啊绘本啊还有儿童读物,讲给孩子听,孩子各个都很有兴趣,课都上完了还不让我们走呢!”就是这样一群宣讲团成员,将“小故事大法理”送到了每个小朋友的心坎里。
(老物件由常州市金坛区检察院提供 杨逸尘作画)
茶杯:杯水情深三十七载 共渡一辈检察生涯
这个物品是灌云县检察院老检察官包建平一直使用并珍藏的茶杯,茶杯是1980年院里给干警们配置的办公用品。包建平1979年参加检察工作,2016年退休,是灌云县检察院恢复重建后招录的第一批检察干警。从1980年开始,包建平先后在公诉、批捕、法警、办公室等多个岗位工作,办理各类案件5000多件,这个茶杯陪伴着包建平度过了37年检察生涯,也见证了检察事业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的历史变迁。
(老物件由灌云县检察院提供 高胜寒作画)
算盘:算好笔笔明白账 件件案件显公平
1979年7月,常州市戚墅堰区检察院开始筹建。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办公。当时仅有2间办公室,面积也仅仅60平米。
筹备建院后,采购了10张办公桌椅及一批办公用品,其中就包括这个算盘。当时检察机关的办案条件比较艰苦,调阅案卷,清查账册,基本靠手工抄录和计算,这个新添置的小算盘,给办案的检察人员带来了便利。
(老物件由常州市经开区检察院提供 陈奕君作画)
公文包:奔波不息铸法魂 守护正义包满意
此包为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退休干警田荣捐赠。田荣从检25年期间,先后被评为徐州市十佳公仆、首届十佳检察官,两次被评为徐州市劳动模范,六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他先后在刑检科、办公室工作,始终满怀热爱,用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技术诠释对检察的热爱。
田荣抚摸着这个“老搭档”,仿佛那些办案的日子又在眼前划过,“那个时候条件不如现在好,设备远不如现在精密,这‘老哥们’可是踏踏实实陪着我一处一处跑,一点一点钻,就为了把案子办好的。”
(老物件由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提供 王志政作画)
录音机:案件侦办更高效 汗马功劳说不尽
这台录音机是睢宁县检察院配备给经济检察科(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的前身)干警办案的辅助工具,用于案件办理时询问证人或讯问嫌疑人录音取证使用,在上个世纪90年代算是比较先进的电子产品了。那时出门办案不论是调查还是去询问证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出门得带个录音机,拿到机器首先要检查看看录音机还有没有电,卡槽内有没有磁带,再录上一小段回放听听还有没有声音,总之,带上它就算是带上了一个检察官“助理”,当时还真的是个“抢手货”。八九年间,它经历过几十位办案干警的使用操作,为案件的顺利侦办立下了汗马功劳。从1997年配备办案开始,到2005年出现电子录音笔和微型摄像机后,这个得力帮手才慢慢退出了办案取证的工作一线。
(老物件由睢宁县检察院提供 刘庭豪作画)
铅字打字机:文书清晰印脑海 使命必达未改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文铅字打字机就像现在的电脑一样用于办公,但使用起来非常复杂,最快一分钟只能打30多个字。字粒盘有3000多个常用字,需要清晰地印在脑海中……”模范党员、退休老党员干部杨日成介绍这台打字机时说道。
“使用铅字机打字需要有‘三心’——细心、耐心、恒心,因为蜡纸是用绵纸涂上蜡做成的,一旦文稿出现错误,涂改多了便容易打烂蜡纸。记得当年,洪泽检察院对一起多达80余人的刑事犯罪团伙案提起公诉,由于嫌疑人的身份、量刑标准等均属于涉密信息,院党组决定挑选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要很突出的干警来完成。我临危受命,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那时候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吃住都在那一方小小的打字室里,夜深人静时,办公楼里只听见手柄在字盘上来回划动的‘呼啦’声,连续14天,终于完成一份多达700多页起诉意见书……”杨日成回忆说,这台打印过很多重要的文书和资料,见证了曾经的检察历史。
(老物件由淮安市洪泽区检察院提供 王睿晗作画)
手推油印机:广收博取跃纸上 淡墨轻岚入夜深
20世纪80年代,连云港市连云区检察人员使用过的手推油印机,深夜加班把字盘里的铅字敲到油蜡纸上,并用手推油印机印出法律文书和各类文稿。
记忆中,大家必须小心翼翼将蜡纸平整地蒙到纱幕下面,在底板上放一叠白纸,用涂了油墨的滚子在纱幕上滚动,尤其是不能回滚,否则会把蜡纸滚皱或移走。需印多少张,就滚动多少次,完全是手工作业。
一张一张下来,文稿累成一摞,带着油墨香被分发到各个处室。这样的“手工制品”,仿佛一枚时间胶囊,让我们嗅到了那个年代的气息。
(老物件由连云港市连云区检察院提供 王梓源作画)
特别感谢江苏省检察官学院于飞对本策划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