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提出四年多,备受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连年下降。6月23日公布的上年中央财政决算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也低于上年53.73亿元的决算数。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3日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2016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审计署有关负责人也报告了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两份报告都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作出明确的说明。
据介绍,从2012年到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和48.25亿元。数据的逐年下降,表明中央层面兑现了“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只减不增的承诺。
财政部测算,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比2012年累计减少26亿元,累计降幅达35.0%,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分别累计下降6.5%、36.4%和70.3%。
“‘三公’数据的变化表明,四年多来八项规定已经落地生根,并在政府层面产生深刻变化,公款出国、私用公车少了,尤其公款吃喝之风得以狠刹。”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说。
决算报告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因公出国(境)经费18.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08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5.87亿元,减少8.54亿元;公务接待费4.19亿元,减少4.23亿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经费减少主要是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要求,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等任务当年未能实施。
近年来,随着预算改革不断深化,中央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逐年加大,倒逼政府部门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为更好监督“三公”经费支出,审计部门也加大审查力度。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在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此次共审计73个部门及其332家所属单位,含61个中央部门、10家人民团体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抽查财政拨款预算2517.61亿元,占其财政拨款预算的42%。(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