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代表委员联络]刘标华:与桥较劲的政协委员
2017-07-24 09:46:00  来源:检察日报

  江苏省淮安市是运河之都,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城乡有大量的河流湖泊,素有“漂在水上的城市”之称。与水相伴的是,淮安区有大小桥梁6000余座,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自从2006年加入民建后,我连续被推选担任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在11年的委员生涯中,我多年关注城区桥梁建设,被大家戏称为是一个“与桥过不去的人”。

  提案一:扩建人民桥

  人民桥始建于1969年,坐落在淮城西门外的里运河上。上世纪70年代后期,河西建起了纺织厂和电子厂,两岸的居民为了营生,纷纷到厂里做工。由于桥身仅6米宽,每当上下班高峰时分,人民桥总是拥堵不堪。

  2006年秋,我调到淮安区工商银行楚西支行任行长。楚西支行地处运河西岸,人民桥是通往河西的必经之路。上班第一天,我推着自行车刚刚上桥,瞬间就被人流和车流包围,被推动着缓慢前行。每天来回都要“龟速”过桥,有几次我差点迟到。

  我暗下决心,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拥堵状况。我每天晚饭后独自步行到人民桥,来回走个几趟,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座桥的结构和扩建条件,用照相机拍下桥梁的残损状态。我还利用在银行接触客户的间隙,询问了解河西片区的客户对人民桥交通的看法和意见,收集了大量基础材料。

  2007年初,我撰写了《关于扩建人民桥消除居民通行瓶颈的建议》。这份提案被区政协立案后,迅速交与区交通局承办。人民桥扩建项目被列为2007年区政府民生工程,当年即顺利实施。由原先的双向两车道改造成双向四车道,还增设了人行通道。

  提案二:改建河下大桥

  河下大桥始建于1973年,是承接主城河西片区、大运河南北10多万群众出行的交通要道。

  2007年秋,淮安区政协组织委员视察市政道路建设时,我看到老河下大桥因使用年限较长,复拱断裂,桥面破损,已变成一座危桥,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视察活动结束后,我立即前往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门收集资料,走访大桥周边居民进一步了解情况。经过反复论证,我写出一份《关于河下大桥亟待改建的建议》,提出“彻底打通河西板块南北通道,消除安全隐患,河下大桥重建势在必行”。

  由于建桥所需资金量大,当年区级财政无力承担,有关部门并未有实质性的动作。“认死理”的我盯准了河下大桥,市、区两地来回奔走,重新开展调查研究。我认为,河下大桥不仅连接淮安区主干道康马路,直通全市最长主干道翔宇大道,而且是河下古镇、里运河上的重要桥梁,必须由市级规划部门从建设大城市的高度,进行“经典规划”,将河下大桥建成一座与运河文化长廊上的古城、古镇相匹配的景观型桥梁。连续三年,我每年都提交改建河下大桥的提案。

  这件提案得到了区政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最终确定由市交通局主办,区交通局协办。2010年10月,河下大桥建成通车。

  提案三:重建黄码大桥

  京杭运河黄码大桥始建于1992年,位于淮安区城区和清江浦区黄码乡交界处,横跨京杭大运河,是连接清浦区和淮安区的重要通道。2011年春,我在参加区政协城乡建设组集中活动时,听到交通局的一位委员接了个电话,反复提及“危桥”“限行”等话语。电话结束后,我向这位委员了解情况,原来是交通部城乡桥梁巡视组来到淮安,在勘察黄码大桥后认定为危桥,还下达了“立桩限重限行”通知书。

  只有亲身调研,提案才有说服力。我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多次登上黄码大桥,仔细观察桥梁的受损状况,走访相关部门,翻阅专业书籍。我断定,黄码大桥现今的通行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设计的承载量,何况已然伤痕累累。很快,我向区政协提交了《关于改建黄码大桥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

  当年底,这件提案以市政协委员名义向市政协提交。重建项目于2014年动工,2016年北半幅建成通车,南半幅将在今年7月底建成通车。  (刘标华系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协委员、工商银行江苏省淮安市楚州支行公司业务部主任)

作者:刘标华 胡子静 张士海  编辑:拾冠之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