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温,全名叫温庆伟,人如其姓,生活中为人随和,与人见面时不笑不说话。而当你熟悉他之后,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异常“严”的人。
先听我说一个故事吧,话说1989年,老温,不对那时叫“小温”,小温从南京林业大学刚毕业,大学毕业回家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大家会说,还用问吗?那时“富二代”、“官二代”也没有私家车呀,何况普通人家,当然是坐火车了。这是一般人的选择,然而不能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测老温,他偏偏选择了从南京骑自行车回邳州来,男儿有志,他定的目标是三天到达。三天三夜骑行、三伏热天、艰难前行,伴随他的不是“女神”、也不是“女屌丝”,而是“蝉鸣”和“汗水”。此刻想象到这个画面,如果骑车的人是我,只能说早就“晕”“晕”“晕”了,恐怕只有一个非常自律的人才能做得到。
好吧,言归正传,回到老温的工作中来。老温从1989年至1994年在陈楼镇土地所(国土资源所)工作,1994年因为喜爱法律职业,“跳槽”到检察院工作。勤奋肯干、好学上进,检察院不同的科室领导纷纷来“争”老温,当征求老温意见说,他选择了刑检部门,天天埋在卷宗和法律书籍中,这一干就是20年。
检察院的刑检部门包括批捕科和公诉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合二为一,现在分为两个科室,学名分别叫“侦查监督科”和“审查起诉科”,当年的检察制服颜色接近军装,还有百姓眼中的“大檐帽”,现在一律换成了藏蓝色制服佩戴红色检徽,服装变了,百姓的观念没变。检察官究竟是不是“官”,至今争议不断,可是在老百姓的眼里,老温当了检察官,那就是很大的官。可这样一个“官”,却给老温添了很多苦恼。
话说五年前的一天,一个小学同学打电话给老温,这个同学不是别人,曾是课堂上五年的同窗、也曾在课堂外一起“下河摸虾、田里偷瓜”,虽然长大后各忙各的很少联系了,但儿时的友谊那可是一辈子难得的回忆。
老同学联系,难免回忆起当年的各种“光荣事迹”,二人谈笑风生时老同学突然叹气一声,原来老同学的弟弟因为和他人结伙偷独居老人一万元钱的事情被公安局给拘留了,现在在批捕阶段,老母亲心疼小儿整日哭哭闹闹,老同学没办法只好来求老温希望能把弟弟给放出来,并邀请晚上一起去饭店喝酒。
本来笑着的老温一下变的严肃起来,这“鸿门宴”去不得呀!一来盗窃一万元是犯罪,按照当时的司法解释解释应当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偷老年人的财物更应从重处罚;二来放不放也不是老温说的算,而是法律说的算,按照法律规定,这个同学弟弟的犯罪情节应当逮捕。
老温犯了难,老同学虽嘴里说“叙同学情”,可求的却是让老温违反办案纪律的“为当事人说情”,老温现在是批捕科科长,在同学眼里,只要老温“手下留情,把人放了”就行了,同学可不认为这有什么违反办案纪律。放下电话,老温回忆起小时候还经常吃同学妈妈做的鸡蛋煎饼,比现在的汉堡要好吃很多倍,老同学的弟弟也常常追在他们屁股后面跑,可绝不能因此而违反纪律呀。
老温迅速在草稿纸上整理出一个思路,果断拿起电话,向老同学、儿时的玩伴解释了法律的规定,告诉老同学别请酒了,建议老同学帮弟弟向老人退赃1万元,请老人原谅,争取法院的从宽处理。当日下班后,老温花200元买了营养品去老家看望同学妈妈,老太太一听老温说“人不能放”,就把营养品往门外扔,老温就在那里保持着笑容,不停的解释着法律规定。直到老人最后说“哎,也该治治这小子了,都怪我以前太宠他!”,老温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些年,老温办理了大大小小的1500多件刑事案件,当大家陆陆续续知道了他不受“人情、关系、金钱”影响,只服从证据、事实和法律的风格后,找他的人越来越少了。身边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说他“不是正常人”,甚至都不爱搭理他了,但也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来试图买通老温。
三年前,老温还是公诉科科长,有个飞车抢包的“抢劫”犯罪嫌疑人的家里人通过很多关系找到老温,希望在罪名的认定上给“关照、关照”,最好能定“抢夺”。说情人来到老温的办公室,谈话间把一个厚厚的信封塞在老温抽屉里,没想到一向温和的老温迅速变脸了“这个你拿走”,来人说“一点小意思、小意思”,老温把信封扔给了对方之后,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公诉科廉政行为规范》,说道 “我说老哥,你看看第九条:严格执法、依法办案、严禁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办案检察官会依据事实和法律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对待。”老温的这一做法,又得罪了一个朋友。哎!没法说,这就是真实的老温。
老温因为对办案纪律的“执拗”的遵循,得到了检察院同事的一致尊敬和认可。2015年年初,单位纪检组缺一个书记,毫无疑问,就是老温了。老温上任后,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办案人员的监督,把反腐倡廉、规范司法、开展廉政谈心等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他说:“遵守党纪国法,是对我们公职人员和家人最大的保护呀”。
说完,他又温和的笑了。(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