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40年检察影像 那年·那人·那事]张晓强:三地检察,一腔深情
2018-08-15 09:32: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泛黄的墙面,放着纸笔的木桌,发出嘎吱声的自行车,这是1982年踏入检察院最初的记忆。三十六载的风雨兼程,三十六载的春华秋实,记载着我无悔的检察人生。从“风物淮南第一洲”的江苏仪征,到美丽荷乡宝应,又来到古今交融的邗江,沐雾霭清风、听细雨轻歌、吟花开叶落、品检察人生,一路追寻、一路奋斗、一路播种、一路收获,我的人生也变得立体而鲜活……每每忆起检察过往,总是思绪万千,感念良多。

  反贪路上正义心

  早年的检察机关,无论从办公条件、还是生活设施,和今天无法相比。但简陋的设施,没有浇灭我维护公平正义的热情,相反成就了一段最艰苦又最快乐的时光。犹记得在办公室打杂的光阴,我利用整理、归档各类法律文书的机会,努力学习鲜少触及的法律业务知识,抓住工作和生活的点滴时间,将当时院里为数不多的法律书籍翻了个遍。

  正是初期积累了系统与碎片结合的学习基础,1985年,院里给了我办案的机会——正式进入经济检察科工作。凭着一股年轻的冲劲,勇于挑起科里办案重担,从案件初查、突破到审查、结案,破解了一个个工作难题。案件量的堆砌带来了业务能力的提升,光荣获得了全市首届“十佳检察官”。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蝉鸣聒噪、空气热辣的夏天,中国银行扬州分行行长宋某受贿案件案发。为了弄懂一个法律概念,我仔细查阅、比对了法条和司法解释,翻阅了几十本参考书和相关案例,在案件审查和突破阶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终,案子破了,违法犯罪得到严惩,在欣喜的同时,我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成为反贪局局长后,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但我心中的目标没有变,那就是将仪征反贪工作向全省推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拼搏和努力,全省反贪工作会议首次来到基层检察院,仪征反贪工作也在全省有了名号。

  带领队伍再出发

  2011年,在原检察长生病修养期间,我接过指挥棒,代理主持工作。经过全院干警的共同努力,仪征检察院终于捧回了珍贵的“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的荣誉奖牌。回仪征的路上,带着那块沉甸甸的奖牌,我心潮澎湃,就在那一刻,我坚定了要继续战斗,为群众利益奉献毕生力量,再创检察辉煌的决心。后来,由于工作变动,在从检的第三十个年头,我离开仪征,踏上了宝应的沃土。

  一切又从头开始。在了解到宝应检察院的工作实际和发展历程后,我意识到队伍建设是检察工作发展的根基,要带好人,才能做好事,这是宝应检察工作发展的突破口。首先要靠制度管人,明确考核管理、会议制度、业务流程,从根本上规范司法行为,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氛围。其次要靠温情感化人,针对外地青年检察干警比例高的现状,为他们建造了青年单身干警宿舍,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扫除后顾之忧。在筑牢发展根基的同时,我注重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为检察工作的有力发展铺平道路,宝应县检察院连续两年获得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带着一股子韧劲,经过不懈的奋斗,2013年,这支成熟的检察队伍收到了回报,首次获得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

  作为基层检察长,把为民方针政策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通过司法办案维护民生民利,是检察工作最大的动力。还记得在一次司法救助案件中,当我把装有一万元的信访交到申请人手中时,那位年迈的老人紧紧攥着信封,激动地跪了下来。那双在绝望中找寻光明的眼睛,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顺应改革勇担当

  逝者如斯,冲刷了坎坷,磨砺了人性,却冲不淡深深的检察烙印。从1978年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到1995年反贪局成立,到2016年司法责任制改革,再到2017年监察体制改革,四十年的浮浮沉沉,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面对司法改革发展浪潮,我主动适应身份的转变,以一名普通检察官的身份,带头办理了十三起公诉案件,从阅卷、提审到撰写法律文书、出庭,全程直接参与,努力实现司法办案的亲历性。

  2016年,受组织安排,我从检的脚步又来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邗江。在这里,我感受到邗江检察院有基础,能够为检察事业做出一番新的贡献,结合实际制定了“全力提升,全面进位”的工作目标,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激发全院干警干事创业的热情,取得了全市先进基层检察院的良好业绩。

  三十六载,三地检察,记录了我的勤奋赶路,见证了检察事业的发展。回望这些深深浅浅的足迹,“一生为检察事业奋斗”,早已不是刚入职时那句简单的誓言,而是用生命历程烙下的检察印迹,入骨,入心。(作者系扬州市邗江区检察院检察长 张晓强 )

作者:  编辑:靳静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