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高官”诈骗屡得逞 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已办理冒充党政军警教师案件11件12人
2021-01-07 09:31:00  来源:江苏法制报

  山东省的一名中学老师给自己安上了“国办主任”的头衔,吹嘘不仅可以帮忙办事,手头还有十几亿的项目。在这些谎言的迷惑下,这个自称副部级的“姜主任”多次以“帮忙走关系、车不行了、装修、老婆或女儿开车没油卡、女儿新房买电器、帮一下某位书记”等理由,向被害人要钱、要车、要油卡,甚至包括45万元的京东卡,累计骗得240余万元。日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以诈骗罪对犯罪嫌疑人成某东批准逮捕。据统计,2016年以来,苏州市吴江区检察机关已办理冒充党政军警和教师案件11件12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托关系,走后门”的社会陋习远未禁绝,社会规则意识的培育任重道远。

  “大官”没办成一件事

  2019年9月24日,被害人沈某强经不住巨大的精神打击晕厥,被送到医院急救。病榻中,他不忘委托助理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在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被一名自称是“姜主任”的国家干部,以能找关系拿地、拿工程等理由,索取打点费用及物品合计近300万元。经侦查,吴江警方于2020年7月14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一居民楼下将犯罪嫌疑人成某东抓获。

  据沈某强回忆,他是在2019年3月因计划借“中”字头企业资质投标苏州轨道交通装修项目才辗转认识了这个所谓的“姜主任”。对于他的请求,“姜主任”表示“没问题”。接下来,他还特意给沈某强一个济南的手机号,说自己在北京国办上班,下班后回济南住,北京号码是工作号码,以后用济南号码联系。

  虽然几天后“姜主任”以“事情和我说得晚了,来不及投标”为由没办成。但沈某强自认为找到了靠山,开始了受骗的噩梦。

  “姜主任”对沈某强表示自己是公务人员,一切要低调行事。沈某强没有起疑,反而尽力讨好,为其购买手机并配上苏州手机卡,还给他购买了一辆奥迪A6。

  自始至终,沈某强一直以为对方姓“姜”,虽然“姜主任”自称是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享受副部级待遇,但直到案发,这个“高管”没能办成过一件事。对此,沈某强也偶尔抱怨过:“自从认识你这个大哥,处处听你安排指示,每次到关键时刻总有差错,一次次地丢人,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三个多月来我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但直到企业濒临破产,自己被举报合同诈骗,沈某强才开始怀疑对方是个骗子。

  收费办事的“高官”

  据成某东供述,他曾托朋友办事,但一直没办成,就想到用“国办主任”的名号“拉大旗作虎皮”。沈某强提出要借资质投标苏州地铁站装修工程后,他也联系了做个体工程的陈某峰,希望两人能合作投标。但见面后,陈某峰觉得沈某强的实力一般,不同意和他合作。但当沈某强询问事情进展时,成某东推脱说事情和他说得有点晚了,已经来不及投标了,不了了之。

  2019年4月,“姜主任”表示要来吴江考察一下沈某强公司的实力,称有几个亿的工程,想在吴江区建北大附属学校。几天后,低调的“姜主任”就一个人坐高铁来了吴江。席间,沈某强说朋友想托他在苏州工业园区拿点地皮,还有朋友想把位于昆山的商业用地改为商住两用地,“姜主任”均一口答应。2019年4月16日,“姜主任”在微信上向沈某强要了170万打点所谓的“关系”。转完之后,他让沈某强等消息,说5月可以办好,但直到案发沈某强也没等来所谓的好消息。这笔钱早就被成某东用来购房了。

  除了工程上被骗,沈某强还在入学、“买官”等方面交了不少“学费”。

  2019年5月,沈某强受人之托请“姜主任”帮忙把一个朋友从正科提拔为副处,成某东答应后,还故弄玄虚地发来一张表格,但没忘要40万元的“打点费”,让沈某强女儿读镇江某高校的事也是白花了10万元。

  成某东也不是光拿钱,他也为此找了不少人,不过他找的人无外乎一些个体老板,因此,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拖。每次说马上可以办好了,但忽然就来了变数,他也为此找了不少理由。他常半解释半吹嘘地说:“我每天事情太多了,工作的事都有秘书提醒,其他事没法让别人提醒,经常顾此失彼……我又不出面,地方国安局出面……找了人了,放心,昨天又花了5万,他们处理……”

  有次,为了以假乱真,成某东还特意发给沈某强一份“会议纪要”,表示已经上会通过,还说领导签字那一页没发是怕出问题。后来,沈某强一打听才知道这份材料也是假的。整个案件中,“姜主任”唯一可以说帮上点忙的是在办理一张符合相关资质和条件的二级出省函过程中,加快了一下办理的进度。

  铲除诈骗土壤

  回顾整个案件,不得不说成某东确有“一定能力”。无论是举止谈吐,还是常挂嘴边的“官话”,或时不时传达一些“上面”的大政方针,再加上其看似低调的作风,比较容易获得他人信任。

  但最关键的是受害者看中了他所谓的政府人脉。这些年,吴江区检察院办理的冒充营长、警察、机关单位领导,甚至领导亲戚诈骗的案件,莫不如此。

  要彻底破除“高官骗局”,必须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维护,预防类似的诈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信不理。心中力求公平,自然就不会遭算计。(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  编辑:杨月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