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杰(右)与粳稻育种专家观察水稻新品种
徐晓杰(左二)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亩产只有350公斤左右,现已亩产650多公斤,粮食单产显著增长,稻谷从原来满足人们吃饱向吃好、吃健康转型升级,大米颜色从单一白色发展到红、黑、紫、绿等多种色彩,口感越来越香、软、弹、滑,十分适合现代人肠胃消化功能。产量高、口感好的大米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带着一系列疑问,笔者走进了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
五六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就是工作室,科研人员三人一组,皮肤都晒得黝黑,稻草扬起的灰尘让他们必须戴着帽子、眼镜防尘,他们正为水稻去壳、筛选、分类……成千上万粒种子被分灌在一只只薄纱袋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编号。“培育一个优异稳定的水稻新品种至少要四五年,参加各类试验又需4年,真是十年磨一种,才有可能培育出稳定、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良种。”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徐晓杰介绍道。
40多年来,该水稻研究所已培育出40多个新品种,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与时间赛跑,唯有成倍付出。
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徐晓杰和他的团队在武进与海南之间穿梭奔波,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品种改良。他们在海南建立50多亩的育种基地,将常州挑选出的种子运输到光照充沛的海南进行栽种,而后到来年5月再将种子带回常州播种。一年种植两季水稻,候鸟式的迁徙育种方式将水稻培育周期缩短了一半。现如今,只需4年就能培育出稳定的改良水稻新品系。
36年奋战在农业基层一线的徐晓杰不仅是育种专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筑巢引凤大力引进人才、出台激励机制、加强与中科院遗传所等上游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经过10多年的经营、发展、壮大,目前水稻研究所拥有一支16人的省级水稻良种繁育创新团队。“农忙时,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徐所都会穿着长筒胶鞋和我们一起在田间耕作。有一次他腰间盘突出再次发作,为不影响生产,他一声不吭地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在试验田间坚持着。”同事小张动情地说。
2018年2月,徐晓杰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参加省两会时,徐晓杰多次将“三农”问题提出来。他常年和农户打交道,深知农民兄弟关心粮食产量、销量、收益,他认为,目前农业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从产业上看,全省粮食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不相适应,市场上大路货多,优质农产品少。于是,经过他实地调研,《加快土地流转,保障良田面积》《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实施建议》等建议应运而生,其中《关于提高水稻良种覆盖率的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落实。
作为省人大代表,徐晓杰多次受邀参加检察机关举办的开放日活动,“我是研究水稻的,所以我对粮食、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关注。”他说。
2020年11月28日,徐晓杰参加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检察院举行的开放日活动,检察官通报的一起未经检验检疫的走私牛肉案引起他的注意。“不法分子被绳之以法,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全部被销毁,检察机关不仅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食品安全犯罪,还发检察建议强化冷库管理,堵塞监管漏洞,这种以驰而不息的态度来捍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值得称赞。”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频发,引发了公众的集体焦虑。徐晓杰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式监管。特别是要继续扩大“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的覆盖面,真正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从生产经营者到消费者的全覆盖宣传。通过对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与法治宣传、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营造全社会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