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 祁旭云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党史,现在放在我面前的,就是一本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宝应县委党史办2014年编写的党史好教材《新四军在宝应》。这部书分上、下两册,共148万字。全书图文并茂,史料详实,全面反映了苏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珍贵的宝应地方抗战文化史料。
一本全面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中地区人民抗战历史的好书
抗战时期,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其排名在第8位。它东濒黄海,西迄京杭运河,南临长江,北接淮盐,面积2.4万平方公里,当年人口800多万。
苏中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并盛产粮、棉、油、盐等重要物质,又与南京、上海隔江相望,扼控着长江北侧的航道,因此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全面抗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苏中地区对敌作战6000多次,攻克日、伪据点500多个,毙、伤、俘日、伪军6.6万人,占华中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培养了近万名干部。新四军一师主力由进入苏中时的9个团7000多人,发展到50个团3.1万人,建立地方武装6000多人,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极其全面详实的历史资料反映了这一史实。
一本突出反映宝应人民英勇奋战的历史记录
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所在机构从东台三仓河迁至宝应,宝应此时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实际上成了当时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新四军在宝应打击日伪军,开辟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而且还协助抗日民主政府进行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工作,这当中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因此该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军事篇”。其又分为“武装斗争及抗日根据地开辟”、“民兵工作”、“拥军拥政爱民运动”、“参军运动”、“支前工作”、“军工生产”、“医护工作”等七个部分。几近完整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发生于苏中地区的武装斗争史。
书中有重大战斗的总结和战果统计、战况详情、战场实地报道,还有战前动员和嘉奖情况、新四军英雄人物和民兵模范事迹,其中又以反映发生在宝应的抗战武装斗争史料最为完备。
以“收复宝应城”为例,宝应是抗战时期苏中地区新四军于1945年8月收复的第一座城市,意义重大。
从书中所收录70年前的原始资料中,我们得知了这次重大战斗的全过程:“我们开始希望伪军接受通牒,放下武装向我们投降,但是经过三次谈判,敌人始终拖延时间,企图据守一丈六尺高的城墙和碉堡顽抗,最后我们不得已采取强攻,消灭他们。......16日晚起,我军开始进攻,18日完全占领南北门外街道,将伪军围在城里6天,22日夜总攻击,攻东门的部队于12时零8分最先突入城内,只有10分钟,接着东南、南、西南、西等各路也都突入市街,把伪军压到西北全部解决......”
本书还记载了许多宝应当年的抗战英雄事迹。如《宝应民兵英雄严步凯单身退敌》,这是1944年2月《苏中报》的一篇报道,写道:他“用一支步枪单独击退曹甸下来的8个鬼子和40个伪军,并且打死5个伪军,打伤伪军2名......,严队长沉着应战,射击准确。区队部,县队部准备传令嘉奖。”另一篇《宝应民兵英雄孙亦贵》写了他当年一连串的英雄事迹,还写了他当时获奖时的情景:“......他当选为民兵英雄,县政府、自卫总队部、县委会奖给他1支驳壳枪和1只小猪。700多代表为他的英勇与胜利而欢呼!”
一本弥足珍贵的宝应抗战文化史料
该书的“文化教育篇”弥足珍贵,保留了大量苏中地区特别是宝应县的抗战时期原始文化史料,有不少来自老同志当年的手抄本,以“抢救式”的方式征集,方使之得以保留,大部分资料完整,能窥见当年全貌,令人感叹。
在“艺术工作”篇中,《记宝应农民剧社的演出》记载了宝应县文艺工作者在抗战中的突出表现,而看了“活跃着的前线剧团”,使我感到仿佛来到当年那热血沸腾的演出现场。
在“剧本”篇中,完整的保留了当年抗战剧团演出的五幕历史剧《甲申记》剧本全部,书的封面插页中还有当年演员的演出剧照。
在“民歌民调民谣”中,共有126首(编者说共征集到240多首,这里可能是选登的)。在126首中,有不少在后面注明是来自当年抗战老战士的手抄本,也即所谓“孤本”,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这些民歌民谣,从文化的角度讲,其中有不少是我的家乡宝应抗战文化的珍贵遗产。
打江山——八段锦调
反对蒋政权——骂韩德勤调
农民参加农抗会——秧歌舞调
看了这本党史资料,我感到热血沸腾,仿佛听到无数革命先烈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解放冲锋陷阵的号角声,仿佛看到宝应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盛大歌舞场面,我也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更加努力学习党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