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检察院创新探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式,率先部署大语言模型,通过解析涉案法律文书,推动法律监督模型转化落地,突破传统数据获取的瓶颈,为法律监督智慧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自主部署
零成本破解技术瓶颈
因保密需求,检察机关难以直接运用互联网上的大语言模型处理涉案数据,而专门部署内部网络的大语言模型又成本高昂。为此,海陵区检察院数字办抵制“等靠要”的观望思想,开展充分调研,克服重重技术难题,成功在内部网络上零成本部署了开源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虽然该模型在智能化程度上不及商用模型,但其语义识别、文本分析和信息提取等功能已完全满足需求,为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这一创新举措避免了跨网安全风险,也为智慧监督奠定了技术基础。
问题导向
智能提取助力效率提升
以往办案要素采集主要依赖人工,采集范围仅限于姓名、性别、案由、罪名等易于识别的关键信息,难以全面反映案件细节,形成文书要素看得见用不着、人工录入耗时耗力的尴尬局面。大语言模型在文本提炼、证据摘录等方面潜力巨大,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该院数字办在与业务部门密切沟通后发现,现阶段大语言模型完全可成熟运用于办案数据、要素的采集,该模型不仅能自动提取易于识别关键信息,还能将地点场所、自然人姓名、企业名称乃至作案手段等以往无法规范化提取的要素进行智能提取,直接输出为Excel等数据表格,大幅减轻人力负担,有效提升数据采集的广度和准确性。
创新实践
监督模型落地成效显著
在试点应用“幌子公司监管治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过程中,该院运用大语言模型精准提取了300余条有效企业信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监督比对数据,成功办理1件监督案件并发出检察建议。另外在“社区矫正执行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中,以往《执行通知书》上的缓刑考验期起止期限都需要人工摘录。而大语言模型可以实现高效、精准的数据录入和分析,显著提高了办案效率。
从零成本部署到实际应用,该院用大语言模型为监督工作提供了智能化支持。未来,该院将继续深耕智能技术,让检察监督更精准、更高效,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