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洒进句容市综治中心大厅,70岁的李先生颤巍巍地握住检察官的手,眼眶湿润:“原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在一个窗口就把我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动人一幕,正是句容市检察院入驻综治中心后司法为民的生动缩影。作为全省首批将12309检察服务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者,该院借助专业矛盾化解品牌“容解纷”工作室的资源优势,在句容市综治中心创新构建“检察服务办公室+容解纷工作室”双办公室运行模式,凝聚为民解纷解忧合力,让法治温度浸润百姓心田。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
每周二清晨,句容市检察院院领导总会准时出现在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接访。这样的场景,源于该院独创的“1+1+N”服务体系:每个工作日,1名控申干警与1名“容解纷”工作室成员在综治中心联合坐班;每周二,院领导化身“首席接访员”,工作室8名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组成“智库”提供专业支持。这一机制构建,源自办案实践的经验总结,借助第三方专业优势,更容易取得群众信赖,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去年冬天,一名七旬老人因非法拘禁案件持续到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信访,检察官多次释法说理收效甚微。“容解纷”工作室心理咨询师介入后发现,老人真正的心结在于因持续信访导致儿子与其断绝来往,生活无人照料。检察官随即联系老人的儿子了解情况,同时邀请工作室人民调解员参与工作,最终促成矛盾化解。这样的“解法结+化心结”双轨调解模式,如今已成为句容市综治中心化解疑难矛盾的“金钥匙”。
救助金点亮九旬老人希望
在浙江永嘉县的农家小院里,陈大爷点开手机短信时双手颤抖—3万元司法救助金到账了。这位92岁的老人与智力残疾的小女儿相依为命,儿子因交通事故离世后,肇事方无力赔偿,陈大爷每月仅靠低保金艰难度日。
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受理案件当天,面对跨省救助的难题,控申干警立即启动“云端救助”机制。通过综治中心视联网平台与浙江永嘉县民政部门、村委会连线,核实家庭情况。检察官发现,陈大爷不仅需独自照料患有精神残疾的小女儿,自身还饱受面瘫、下肢水肿等疾病困扰,每月医药费支出高达千元,家中积蓄早已耗尽。
句容市检察院控申部门当即为陈大爷开通国家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协同永嘉县相关部门帮助其办理救助所需材料,快速审批,仅用7个工作日就为陈大爷发放3万元司法救助金。
一场和解背后的双重救赎
“赔偿金差4万元,我宁可不要!”73岁的陶某在句容市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调解现场情绪激动。陶某丈夫徐某因交通事故离世后,肇事司机孙某为了保住维持生计的运输工作,掏空家中积蓄凑出了6万元赔偿款,但陶某坚持要求10万元。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检察官召集“容解纷”工作室成员研判案情发现,陶某患有严重心脏病,需更换价值十余万元的心脏起搏器。丈夫是陶某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也是家庭唯一收入,如今不仅经济来源断绝,丧偶之痛更让她的病情雪上加霜。“赔偿金缺口背后,是老人对未来的恐慌。”参与研判的心理咨询师指出关键。
“容解纷”工作室随即启动“救助+和解”帮扶模式。检察官通过了解案情,发现陶某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现场指导其准备申请材料;全国模范调解员搭建对话平台,联系运输公司共同参与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律师逐条解析赔偿标准,消解当事人疑虑。最终,运输公司出于人文关怀补偿了陶某3万元,检察机关向陶某发放救助金1万元。双方签署和解协议后如释重负。
“‘容解纷’工作室讲情讲法讲理,专业高效,不留后患,真正做到了‘容易解决纠纷’,我们心服口服。”运输公司负责人感叹道。
句容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入驻句容市综治中心后,实现了与街道、镇、村(社区)和群众实时联动,对群众诉求能做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答复。自入驻以来,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累计接待群众来访65人次,依托双办公室模式化解矛盾纠纷12件,开展司法救助25人次,发放救助金27万元。
句容市检察院检察长陈东旭表示,该院将继续探索上述双轨解纷机制,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从单线履职到多元共治,用“如我在诉”的初心,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检察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