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也是滨海县最为厚重的发展底色。我们要始终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党组头雁项目。”日前,江苏省滨海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玉刚在党组会上再次强调,“要持续巩固平等保护理念,深化‘1+3+N’全链条推进机制,全方位提升‘安、亲、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激活法治引擎。”
去年以来,滨海县检察院持续聚焦县委“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重要板块”定位,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倾力打造“安商、亲商、暖商”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办理破坏某重大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的强迫交易案,先后获评全省政法机关、全省检察机关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党建业务融合
筑牢“安商”法治保障
滨海县检察院以党建成果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作为推进工作的规范指引,建立“专项推进、例会研究、业绩考评”三项机制,并明确“办案、督查、机制创新、案例培育”等N项综合履职评价要素,一体压实责任、推进落实;传承顾正红烈士红色基因,组建“正红·检安商”办案团队,专项负责涉企案件办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与中海油江苏天然气公司、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等党建工作联建联创机制,共同守护河海绿色低碳项目发展。
滨海县检察院优化全市首家法治赋能营商环境实境教育基地,面向全市提供涉企法治教育“滨海检察方案”,1000余名机关干部、企业负责人接受“一站式”法治赋能。该院编印《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指南》,研发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系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法律体检,获评全省产权保护创新实践典型。
做实平等保护
厚植“亲商”法治沃土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内部人员犯罪是破坏细胞的毒菌。该院以“专精特新”企业内部犯罪为切入口,抓实“治罪+挽损”,依法办理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案件16件17人,帮助企业挽回损失1000余万元。
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健康发展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该院聚焦“绿电+冷能”金字招牌,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秩序犯罪52件,助力风电装备、LNG冷能等绿色低碳产业跨越发展。
“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破坏重大风电项目施工的犯罪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公平交易市场秩序,帮助企业恢复3.3亿千瓦时年电量产能。”滨海某风力发电公司负责人表示。滨海县检察院依法对通过阻碍中标企业进场施工强迫企业“弃标”、实质破坏重大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的人员批捕、起诉,保障重大风电项目生产经营,并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被迫“弃标”企业移出招投标“黑名单”,为绿色经济提供了充足低碳动能。
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某机械公司吸纳残疾人劳动力80余人,并且拥有20余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滨海县检察院在办案中结合案件事实、企业全额补缴税款、残疾人就业人员多等情况,依法对企业作不起诉处理,通过制发法律风险提示函等方式推动企业合法经营。系统总结类案办理做法,探索“一函两书”维护企业职工权益机制,获评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协同综合履职
彰显“暖商”法治温度
滨海县检察院紧盯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切实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办理某制药上市公司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创新“现金赔偿+环保技改提升抵扣”模式,将超过国家标准实施的环保技改提升项目费用抵扣450万元赔偿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企业健康发展“双赢”。
运用大数据模型、通过行刑反向衔接推动清理空壳公司百余家。该院会同公安、法院持续清理涉企刑事“挂案”17件,切实减轻企业“诉累”。注重在机制保障上做“加法”,建立涉企案件快速办理通道、企业诉求“直通车”等惠企利企法律服务机制,全方位受理企业咨询、法律援助、矛盾化解事项59件次。持续释放司法善意,与县司法局会签企业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营管理办法,依法批准外出22人次,实现矫正与企业发展“两不误”。联合县工商联、县市场监管局等通过入企走访、普法宣传、座谈交流等方式,发放《检企联络卡》《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函》2000余份,全方位回应企业法治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