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部小说版的“一号检察建议”
2024-06-24 09:23:00  来源:检察日报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对崇高理想的深情礼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文化像洋葱头,它的皮就是肉,肉也是皮;如果把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肉了。检察实践和检察文化就如同洋葱的皮与肉,相互交融、无法剥离。先进的检察文化,优秀的检察文学作品都必须扎根本土、深植时代。长篇小说《念念不忘》从“一号检察建议”入手,从检察官秦小楠等人的视角,借助司法程序的推动,讲述被害人被性侵害的故事,从被害方与加害方两个家族中不同人物的命运,折射原生家庭的爱与疗愈、罪与罚以及女性自我成长。作品在映照现实社会,凝视社会痛点,深刻揭露性侵害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积极回应了老百姓最迫切的现实关切以及对司法守护的期待。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性沉重话题,也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突出社会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党中央的要求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持续加强,成效明显。但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新的复杂情况,性侵害犯罪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持续升高,成为侵害未成年人最突出的犯罪。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和预防工作,立足校园防治性侵害。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教育部发出了历史上首份检察建议,简称“一号检察建议”,推动建立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助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责任落实,为广大未成年人构筑安全保护屏障。

检察文化是一种法律文化,集中体现检察职业特征。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宗旨,决定了检察文学创作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检察干警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突出检察工作特色,讲述检察故事,讴歌检察事业,塑造检察官形象。《念念不忘》的叙事带有深刻的检察烙印,将人民群众的期待、检察机关对公平正义和司法为民的守望,通过人物故事、具体案件生动呈现。“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在秦小楠、江一勇、李想等人物角色身上有着非常立体的体现,特别是弃婴出身的一号女主角秦小楠,在受到诫勉处分和遭人陷害后,依然故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为了维护公平正义,为了女童保护,她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魄,终使人间恶魔伏法,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检察官群体的理想、信仰和情怀。

作者曾说:“小楠的哭泣,正是当时我的无奈!我们该怎样还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又该如何为乡村治理服务?破案千万不如不发案,打击犯罪必须与诉源治理并重,在书中我寄予美好愿望。司法是有边界的,不是万能的,这也是我们很多司法者的无奈。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信仰,用心、用情、用力把司法守护做到极致。”法学家西塞罗说过:“法律是关于善良与正义的艺术。”身为一名检察官,作者始终把目光投注在被性侵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透过自己的检察办案,去体会他们的伤痛,以及思考我们的司法乃至整个社会究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作者从20余年的检察办案实践中,深挖提炼,笔耕不辍,才有了今天的《念念不忘》。

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如何通过检察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念念不忘》向我们传递了两个答案。

一个答案是,办好每一个案件。整部作品以郑强故意伤害案,张纯等人故意杀人、绑架、强奸、强迫卖淫案等案件办理程序推进故事发展。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检察文化建设要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来传播法治理念,弘扬社会正气,在办案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

另一个答案是,讲好每一个检察故事。把检察机关高质效办案的故事讲好,不断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发挥好检察文化凝心聚力铸魂的作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念念不忘》就是讲得好的一个检察故事。

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等,作者对家园社稷的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理想与情怀深深地植入阅读者的灵魂。虽然文化是通过个体的方式产生和传播,但又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转换成为集体的力量。所传播、转化的,正是文艺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李叔同在《晚晴集》中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念不忘》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可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它所发出的呐喊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意义深远的法治理念,应得到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关注与回应。

作者:印仕柏  编辑:王子钰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