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因诉之名》:发现是刑事诉讼的灵魂
2024-12-11 09:21:00  来源:检察日报

《因诉之名》是资深检察官靳国忠凭借其30余载丰富的检察实践经验,精心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以有着30余年从检经历的检察官冀英的办案经历为核心,描写了4件复杂且相互交织的案件审查过程,逻辑清晰,叙述流畅,展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背景下检察官职业生态、法律监督职能及法治理念的变迁。本书不仅植根于检察实务的土壤,勾勒出真实的检察实践样态;更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传达出检察人执着于公平正义的法治信仰和基于真相排疑的法学思维,传递出“发现真相”的办案信念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被深刻体悟与积极践行。

避免错罚的真相捍卫者。发现是刑事诉讼的灵魂。在办案过程中,要将避免错罚无辜作为发现案件实质真实的首要考量。需细致入微地审查案件材料,严格甄别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存在疑问或瑕疵的证据保持高度警觉,不轻易放过任何可能导致错判的线索。在“财务室抢劫杀人案”中,秦飞被判死刑后却持续喊冤。冀英经二次尸检发现,死者被刺破的颈总动脉血管可见2毫米左右连接,破创处已形成4毫米左右假性动脉瘤,说明被害人死于颈总动脉部分破裂,导致持续性失血性休克死亡。这比原鉴定意见多了“部分”和“持续性”。这种表述对于准确认定被害人的死亡时间不可或缺:颈总动脉完全破裂的伤者,死亡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而本案死者仍有大部分连接的破创,死亡时间至少需要2小时。基于此,冀英获得了新的取证方向,引导侦查取证,细致、科学、全面地收集证据,积极寻找真相,努力还原事实真相。

重视细节、罚当其罪的正义实践者。检察人在刑事诉讼中不仅承担控诉职能,还是法律的守护者和监督者,这要求其在履行职责时全面收集证据,避免片面追诉。本书中,冀英力排众议,依据线索寻得证据证明武富桂罪不至死,正是对检察人充分履职的深度诠释。在二审讯问过程中,冀英给了被告人充分的申辩机会,对被告人权利的这一程序性保障给了冀英重新发现案件细节的契机;与此同时,冀英发现对武富桂涉案款项的不同定性会对定罪量刑产生巨大影响,真正厘清事实还原真相才能准确定性。一审认定武富桂贪污总额为2600余万元,但冀英注意到涉案资金的性质复杂,并认为武富桂的行为若仅从对象上分析,符合贪污罪的典型特征;但若深入探究其犯罪手段,则更多体现出受贿罪中的权钱交易本质。而在法律适用层面,武富桂的两个行为(贪污与受贿)是累加定一罪还是分别定两罪,影响量刑结果。冀英追求的就是法律上的正义与准确,这须不遗余力地探寻事实真相。

执着真相、不枉不纵的正义守护者。“王立弓案”由一场居民楼的火灾展开,看似深夜失火的意外事件背后,是否暗藏着杀妻阴谋?干净的案发现场仅有“一滴血”孤证,被告人王立弓在认罪口供后以刑讯逼供为由当庭翻供,而完整的认罪口供却没有全程录音录像,证据的短缺使得真相越发扑朔迷离。二审抗诉期间,冀英则围绕“一滴血”孤证发散取证思路,通过详细剖析案件细节反复勘查,发现衣柜中王立弓衣袖上的喷溅血点、地砖缝隙内渗进的血点等新证据,经检验,均为被害人血液,由此可确认房间内是案发现场。在此基础上,冀英根据窗户抛物砸碎玻璃的痕迹、客厅里神秘失踪的花瓶和烟灰缸得出凶器被抛至楼下的线索,并一鼓作气挖路取证、发现可检验出王立弓指纹和被害人血液的玻璃烟灰缸,揭示了王立弓杀妻真相。细节与真相发现过程息息相关,细节可扭转“孤证”、促进理论推演,正是无数个细节共同铺设起通往真相之路。

坚守真理、公正无偏的正义卫士。本书结合具体案件的办理,通过对检察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情感世界的细致描绘,诠释了检察人在提起公诉、抗诉、补充侦查、法律监督等多种业务场景下如何坚守真理、做公正无偏的正义卫道士。冀英晓以情理鼓励证人毛满仓出庭,让山区烛光里的法庭迎来了关键证人;开庭途中在山路遇险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检察人不懈追逐真相、身体力行涉险取证皆为正义二字。

此外,作品还通过种种细节让读者了解真实的检察系统运作方式,如省检察院如何通过检委会提出抗诉意见;也通过激烈的员额考试、检察官远纺离职等群像描写反映了检察人的职业生态。本书4件案件对检辩互动着墨颇多,侧面体现了对被告人辩护权的充分保障,且本书的叙述跨越20余年,而辩护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改革的成效。

《因诉之名》以精湛的笔触和严谨的文风,塑造了以冀英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描绘了冀英、祝嘉、舒唯艺等检察官在一系列具体案件中积极发现真相、维护公平正义、捍卫司法权威的故事,揭示了法治精神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及其深远影响。《因诉之名》不仅以其文学可读性吸引读者,更因作者在检察实务领域的体验而提供了丰富的实务案例,进而激发了读者对法治理论、公诉制度等内容的深入思考。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案件叙述,书中展现的检察官群体不仅关注案件的法律判决,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信仰,审视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关切公共利益,有助于丰富读者对检察机关职能的理解,强化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作者:姬艾佟  编辑:杨月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