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如果没有读过《共产党宣言》,很难相信这些散文式的语句出自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撰写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文献之一。“宣言”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在于其划时代的思想内涵,还在于其文风有创意、有新意。这样直接诉诸人们心灵与情感的文风,是马克思恩格斯用脑用心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共产党宣言》前就意识到,“宣言”不只是一份政治纲领,还要成为无产阶级的指路灯。当时,虽然欧洲工人运动接连失败,但是统治阶层却认定共产主义是“可怕的游魂”“恐怖的幽灵”。马克思恩格斯用最通俗的语言,为“幽灵”正名,最后得出结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明确的现实指向,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述,使得《共产党宣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不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给人新风扑面之感。他们在革命实践中,提倡写作要联系实际、立场鲜明、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对文风的重要性作了充分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是写作还是演讲,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提出,要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些具体现实,多提供些实际的知识。综观他们的著作,不论是《资本论》《反杜林论》,还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都带有极强的联系实际问题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写文章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的观点。1848年6月,他们创办《新莱茵报》,宣扬革命主张,深刻揭露反动统治,直接指导德国革命,支持巴黎工人起义和各国民族解放斗争。1849年5月,马克思在《〈新莱茵报〉被勒令停刊》一文中强调:“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隐瞒我们的观点是多余的。”马克思分析了《新莱茵报》被普鲁士当局勒令停刊的过程,阐明《新莱茵报》的文风一直是旗帜鲜明、尖锐泼辣,而普鲁士反动当局则“用虚伪的词句来掩饰恐怖手段”。两者风格迥异的原因在于:《新莱茵报》理论上是正确的,政治上是正义的;而普鲁士当局“理论上是胆怯的”,政治上是反动的。
为了改进文风,马克思恩格斯专门研究了现代文风。恩格斯指出:“现代风格包括了文风的全部优点: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同长长的、平铺直叙的描写相互交织;简洁的语言同闪闪发光的形象和迸发出耀眼火花的妙语相互交织。”189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2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为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作了导言,认为“这一著作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并且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尤其是那样真实,是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内容丰富多彩。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马克思研究过1500多种书籍和档案文件。仅《资本论》第一卷论及的文艺家就达40人,文艺作品40余种,平均每6000字就会引及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引证最多的是莎士比亚,达8次,深入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达5种。此外,针对受众对象大多是工人的情况,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刻的哲理。《共产党宣言》的这句话朗朗上口,至今广为传诵:“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让群众更容易听得懂,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的文风。列宁提出为群众而写作,要求文章要广泛使用生动的人民语言,大胆吸收方言、谚语、俗语、形象比喻等,使读者感到通俗易懂。他强调共产党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列宁写的《给农村贫民》的小册子以及在《真理报》上发表的文章,都体现了通俗化的文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好的文风,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党的形象和事业成败。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注重把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融入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在党的七大上,他所作的闭幕词中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把中国人民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述得既准确无误又极具感染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改进会风、文风、话风,不妨多向马克思恩格斯学习,把文章写得可读性强一些,把话讲得吸引人、感染人一些。在写作时要直截了当、观点鲜明,讲符合实际的话和通俗易懂的话,讲富有个性、生动活泼的话。同时积极充实知识储备,做到厚积薄发。只有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汇聚在一起,求真务实、清新质朴的文风才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