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的含义有二:一是平分秋季。秋分正居秋季三月之中。二是平分昼夜。《春秋繁露》言:“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当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寒暑平分。
时至秋分,自然万物调至阴阳对称,大自然呈现出均分之美。在这秋色平分的日子,让我们体会祖先留下的智慧。
秋分,宜明冷暖之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如果说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热,那么过了秋分,则完全褪去暑气,迎来秋高气爽的季节。天气转凉,暑伏远去,人们自然也收敛了浮躁,开始修养心性。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都代表一种收敛、回收的状态。万物收敛得以保藏,人知收敛得以精进。古人云:“秋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收敛之令,人当收敛身心,勿为发扬驰逞。”在这万物回收的时节,我们也应当顺天应时,静心沉淀,如此方得精神内守,思有所获。
秋分,宜明偏正之分。日夜均、寒暑平,秋分时节的自然律令蕴含着守正居中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楚辞·九辩》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之句,“平分四时”在这里已经蕴含了均平和谐、不偏不倚的意味。
《礼记·月令》有言:“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古人认为当此日夜平分之时,有中正公平之象,故于春分秋分两日校正各种度量衡。这是古人效天地之理而行人事之道的典范。这种“阴阳相半、昼夜均分”的均平精神,是古往今来人们认可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吾儒事业,不外齐治均平。”中正而不偏私、不失衡,追求均衡和谐、公平正义,以乐利民生,此即儒家理想所在。
秋分,宜明勤惰之分。古人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该播种时播种,该收获时收获,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智慧。
秋分时节,正是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之时。秋季降温快,“三秋”大忙格外紧张,要想抓住农时,关键就在一个“勤”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之害,适时早播越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为来年奠定丰产基础。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无论农事劳作还是其他职业,都应该用心经营、踏实肯干,努力劳作必有收获。
仓廪实,天下安。丰收的时节来到,我们应当心系百姓生活,恒念物力维艰,以辛勤劳动为荣,不断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