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清风苑 > 正文
走近苏州法院 “智慧审判”
2018-04-02 09:40:00  来源:

  文/本刊记者卢颖

 

  两年前,立案需要人工填写一大堆表格,至少花费二十分钟,现在,电脑自动生成,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立案;

  两年前,当事人想了解案件办理进展,习惯东打听西打听,现在,扫描二维码,随时掌握进展;

  两年前,一场复杂案件的庭审需4个小时,现在,只要1.5小时;

  两年前,法官连开5个庭,筋疲力尽,现在,7个庭下来还觉得精力充沛。

  这些改变,都归功于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智慧审判”系统。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清宇介绍,智慧审判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依托,以“电子卷宗+庭审语音+智能服务”为主要内容,覆盖诉讼全流程。目前,全院大部分案件均由智慧审判系统办理。据统计,借助智慧审判系统,法官、书记员的事务性工作分别减少50%左右,案件平均审判效率提高20%以上。

  一

  律师小李代理了一起合同纠纷案,2017年10月底,到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立案。

  立案大厅又叫诉讼服务中心,2016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中心由材料收发区与信息集中采集区两部分组成。前者的功能是通过扫描、OCR识别,将纸质材料转换成可编辑、复制、检索的电子卷宗,后者则是通过图文识别与语义识别等技术,自动生成格式化文书。

  苏州中院立案一庭庭长赵荣祖说,过去,诉讼材料来了,立案人员先在电脑上填一堆表格,打字快一点的也要二十多分钟。现在则不同,电脑自动抓取电子卷宗的案件信息,文书一键生成,立案只需几分钟。

  立案结束,小李拿到立案受理书,同时得到一个二维码。工作人员告诉小李,要知晓案件立案以及进展如何,均可通过手机随时查洵。

  小李离开,纸质卷宗进入云柜系统,电子卷宗则在办案系统中流转。

  苏州中院办公室副主任熊一森介绍,法院中转诉讼材料的模式通常是业务庭的书记员到立案庭当面交接,但实际操作中有时会遇到交接人不在、材料内容遗漏等问题,诉讼材料交接的时效性、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2016年10月,苏州中院自主研发智能云柜系统,纸质卷宗放到专门的柜子里,并开发掌上云柜App,取件信息及时发送到收件人手机上,法官、书记员通过二维码收取文件。

  熊一森说,谁接收了卷宗材料、谁看过卷宗,做了怎样的批注和修改,都有痕迹可查。“材料流转全程留痕,实现全程动态监管。方便法官办案的同时,也倒逼审判人员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能力。”

  分案后,这起合同纠纷案由民二庭副庭长俞水娟办理,她手机的掌上云柜App做了相应提醒。合同纠纷案进入办理阶段。

  俞水娟说,运用电子卷宗,想看哪一段、哪一句,只要输入关键字,系统都能快速找到,还能在上面做批注,不会影响纸质卷宗的信息。

  在这起合同纠纷案件中,俞水娟想查阅律师提交的与“借条”有关的证据,打开语音智能转写和电子证据语音检索功能,输入“借条”,电脑上立马呈现出所有资料。

  智能审判系统还提升了撰写法律文书的效率。俞水娟的电脑为宽屏,可分屏显示,左边是案件电子卷宗,右边则是她正在撰写的法律文书。撰写法律文书时,她可以将电子卷宗的内容拖拽到文档中,还可以语音写文书,对着话筒口述制作法律文书。这便是苏州中院研发的“左看右写”文书辅助制作系统。

  俞水娟介绍,这些系统同样应用到了合议庭、审委会讨论案件及庭审中。在合议庭讨论案件时,法官们各抒己见,系统会自动生成文字记录,提及相关证据时,也不需要将证据互相传递,轮流翻阅,系统会自动显示到各自的电脑显示屏上。

 

  开庭日期定于11月20日,协助俞水娟一同办理该案的书记员小郭,使用法院办案系统,一键生成通知类文书和传票、送达证等格式类文书,向双方当事人送达。

  在送达的同时,律师小李,已经通过关联的二维码,掌握了办案进展。

  11月20日,该案开庭审理。庭审设在智慧法庭,与一般的法庭相比,这里的电脑均为27寸大屏显示器,每台电脑旁边,配有话筒。

  庭审开始,书记员小郭打开几个软件,电脑显示出WORD界面,与一般的文档不同,左边增加语音识别区域,分别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审判”“原告”“被告”等角色。

  “根据合同条款,保险公司只承担30% 的赔偿责任……”“我办理的是全额保险附加不计免赔,应该全赔……”无论是代理律师小李,还是被告当事人,说话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小郭并没有像原来一样,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打字,只是偶尔修改下屏幕上的错别字。

  俞水娟介绍,手工输入每分钟120 至150 字左右,传统的庭审现场,书记员的打字速度关系着庭审效率,有时候为了等书记员记录完整,法官要放慢说话速度。但是现在使用了语音转换技术,语音转录可以达到每分钟250至300字。

  俞水娟介绍,庭审角色预先通过话筒设置身份,将语音识别结果与说话人身份绑定,庭审语音文字转换时自动标注发言人角色。通俗地讲,就是哪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都能准确识别标注,真正实现了法庭各个发言人的角色分离。

  “实践证明,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至30%,复杂庭审时间缩短超过50%。”

  案件进入质证环节。

  在过去,要举证时,当事人要翻厚厚的一摞卷宗,手忙脚乱,法庭上其他人都看着他手忙脚乱。如今,有了智慧审判系统,这样的尴尬可以避免。

  律师小李想用卷宗里的一张借条证明自己的诉讼观点,打开软件,系统自动识别了他的指令,检索出电子卷宗里所有与借条有关的文档、图像和音频等电子证据,同步出现在各方电脑的显示屏上。

  这份证据是否真实可靠?俞水娟有点疑惑,于是在显示屏上打了个问号。

  俞水娟介绍,这是苏州中院在全国首创的“随讲随翻”电子质证系统。系统不但能够自动识别庭审中说话人的指令,检索到电子卷宗中相应的文档、图像、音频、视频等电子证据,实时显示。法官、当事人均可在显示屏上对展示的证据进行标记,提醒自己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

  庭审结束,法庭择日宣判。

  三

  就在俞水娟开庭的同时,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沈丽刚刚结束一个醉驾案的庭审。回到办公室,沈丽准备制作判决书,她打开电脑上的法院信息管理系统,点击刚刚审结的案件,选择“危险驾驶罪”模板,输入拟判决结果:拘役2 个月20 天,罚金3000 元。按下“创建文书”,电脑跳出双屏模式,左屏为该案起诉书等文书,右屏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该案判决书。五分钟后,判决书核对修改完毕。

  谨慎起见,沈丽点击进入“同案同判数据监测系统”。系统结合江苏省有关危险驾驶罪的量刑指导意见,通过大数据分析近五年来全省各地法院审结的相似案件,自动生成宋某醉驾案预判结果:拘役2个15天,罚金3500元。对比显示:该案量刑偏离度为7%,综合预警等级为1级(最低等级)。也就是说,沈丽对该案作出的判决,量刑幅度与生效裁判文书库里的其他相似案件差不多,同判度较高。

  “智慧审判系统对法官的帮助真的太大了。”和其他法官一样,沈丽不止一次这样感叹。但能否完全依托智慧审判系统做出判决呢?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清宇表示,“司法是具有经验和价值判断性质的工作,再聪明的机器或软件都不能完全替代法官的工作,只能为法官提供办案支持与辅助。”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石水根认为,智慧审判是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剥离法官、书记员的事务性工作量,最终目的还是服务法官办案。熊一森认为,无论是语音识别,还是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都只是智能化的入门环节,要达到能适应不同专业场景,辅助法官判断和决策的“辅助办案”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目标,是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由智慧审判向智慧法院延伸,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方位智能服务,真正做到执法办案‘全程留痕、全程可视、全程监督、全程公开’。”

(责编梁爽)

 

  链接

  “智慧审判”苏州模式

  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建于2016年初,目前已建成涵盖诉讼全流程的八大平台。具体包括: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并深度应用技术;庭审语音智能转写技术;电子质证随讲随翻技术;材料流转云柜互联技术;文书制作左看右写技术;案例文献自动推送技术;简易文书一键生成技术;同案同判数据监测技术。

  智慧审判苏州模式以服务法官办案为核心,最大限度剥离法官、书记员工作量,从庭审、文书制作等办案关节点切入,提高了办案人员工作效率。据统计,法官、书记员的事务性工作分别减少50%左右,案件平均审判效率提高20%以上。同时,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实现了材料流转、庭审等活动的全程留痕,倒逼审判人员规范司法活动,提高司法能力。智慧审判苏州模式为司法管理提供了重要平台载体,特别是随着目前数据分析、案例类推、裁判偏离度预警等系统的不断深化,对完善落实司法责任制、提高司法公信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建设智慧审判苏州模式,苏州中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汇全院之智、举全院之力,让一线法官、书记员全程参与,确保信息化建设方向正确,取得实际成效。硬件、服务全部外包,在和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技术时,引入竞争机制,力求投入最少、效果最好。

作者: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