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召湾汉墓群发出“求救”信号
2023-03-30 09:25:00  来源:检察日报

  盗掘、污染、侵占……距今2000多年的召湾汉墓群发出“求救”信号,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人员迅速“救援”,着力保护这座国家文物。

  无人机+实地走访,做足做实调查取证

  今年2月,九原区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召湾汉墓群被盗掘,保护范围内的土地被村民平整,生活和建筑垃圾、人畜粪便、牲畜尸体被随意丢弃。

  召湾汉墓群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绵延约2.5公里,分布着上百座汉代墓葬。2006年5月,召湾汉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在《内蒙访古》中描写道:在这里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古物,其中有汉代的钱币和汉式的铜器、陶器、漆器等等,也有金质和银质的镂空饰片,饰片上的花纹作虎豹骆驼等动物形象。

  为更好地保护召湾汉墓群,检察人员立即展开公益诉讼案件调查。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人员发现了两个难题:一是涉案古墓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没有围挡及严格的标识,在保护范围附近还有居民在正常生活,两者边界并不明显。二是由于召湾汉墓群跨度范围大,堆放污染物的区域分散,走访调查只能发现零星个案,反映情况也只是局部现状,无法窥探到召湾汉墓群的“全貌”。

  为解决上述问题,检察人员迅速制定了调查方案,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调阅相关资料,比对分析召湾汉墓群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另一方面使用无人机在保护范围内进行航拍,从不同角度记录文物被破坏的实际情况,固定相关证据。

  “随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召湾汉墓群的真容逐渐清晰,垃圾、粪便、牲畜尸体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检察人员陈萌说,无人机的使用为取证、固证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诉前磋商,凝聚公益保护共识

  2月27日,九原区检察院邀请区文旅局、萨如拉街道办事处召开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磋商会议。

  “召湾汉墓群被盗掘,古墓葬本体遭到严重损毁;保护范围内的土地被村民使用装载机进行平整,被破坏面积达2000平方米左右;病死的牲畜和生活、建筑垃圾混杂在一起;取土留下的凹坑、突兀的建筑物严重影响了汉墓群环境……”在磋商会上,承办检察官将汉墓群保护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

  萨如拉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召湾汉墓群涉及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在被确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不仅有汉朝的古墓,还有近现代新修的坟墓,街道办想了很多管理办法,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这次磋商会议,我们厘清了思路,将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巡查力度等多个维度,对召湾汉墓群进行监管。”

  “检察机关通过诉前磋商程序,以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厘清了各行政机关的职责,为下一步如何整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参加诉前磋商会议的行政机关代表表示。

  现场听证,文物保护“智囊团”上线

  3月3日,九原区检察院检察长牛利军主持召开督促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公开听证会。在召开听证会之前,为最大限度反映案件事实,九原区检察院邀请作为听证员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一同来到案发现场,查看召湾汉墓群现状。

  “我们直接到现场,能更直观了解案情,让公益保护可知、可感、可信。亲眼看到大量堆放着的垃圾、违法修建的房屋、随意取土用土对文物的破坏,把我们由‘案外人’变成了‘案内人’,为在听证会上精准发表意见提供了很大帮助。”一名听证员在现场感慨道。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以PPT形式陈述了基本案情,阐明了相关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一名听证员说道:“检察机关召开此次听证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守住文化的‘魂’。现场看到的情况,让我特别心痛。文物主管机关也应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

  谈到如何保护召湾汉墓群时,听证员们提出了拓展文物利用途径,让保护文物和乡村发展联系在一起;积极建设博物馆、青少年历史实践基地;让村民从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等7条有效的解决方案。

  九原区检察院充分参考听证员意见,向区文旅局、萨如拉街道办事处制发了诉前检察建议。截至目前,相关行政机关已根据检察建议的要求,对召湾汉墓群保护范围内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并开展全面巡查工作,对古城遗址、古墓群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宣传。

  “我们将继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理念,对长效治理问题持续跟进监督。同时,借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形成保护合力,为守住共同历史记忆持续努力。”牛利军表示。

作者:  编辑:夏禹玮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