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陈新:有事您说话,有约我来办
书里书外皆人生
陈新,法学硕士,全国检察机关刑事申诉专家人才库人才,现任江苏泰州高港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核心港区检察室主任、控申科科长、民行科科长,先后获得泰州市首届“最美志愿者”、泰州市首届十佳“普法达人”等荣誉称号。
群众满意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检验
江苏检察网:作为“陈新群众工作室”负责人,你要管的事儿一定很多吧?
陈新:平日里,除了执法办案,手上最多的工作就是宣传我们的检察职能,现场受理老百姓的控申举报、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
为了把法律服务、社会帮助送到群众身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我也是花了许多心思,嘿嘿!比如,设计展板解说、组织法制文艺表演、播宣传短片、发宣传资料……只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我们“群众工作室”都会用上。
一次握手言和,背后尽是检察人的不懈努力撮合。
江苏检察网:你这么挖空心思去做群众工作,是不是也被别人误解过“不务正业”?
陈新:当然,在外人眼里检察官能够多办重大、疑难案件是最风光啦!但我认为,群众工作也是份内事,绝不是份外事。
其实,检察机关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因此群众工作怎么做都不为过。有些事情确实很琐碎,正如我经常说的:群众工作只有起点,绝没有终点。
粗略算来,目前“群众工作室”已经在高港区发宣传画册1000多份,播放20多次法治电影,搞了10场次文艺演出……总之“不断搅动锅里的水”,我们要把服务项目尽量做到通俗化、大众化。在我眼里,做好群众工作好比熬粥,“陈新群众工作室”是一口大锅,检察人员是米,群众是水,我们工作的热情就是锅下边的火苗,而我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就要当一把勺子,要不断地搅动,让锅里的米和水都处在运动当中,否则这锅粥就会成为糊粥啦,哈哈…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检察人和群众之间的感人故事。
然而,“折腾”完立马见效果,“群众工作室”知晓率蹭蹭涨!至今,我们共收到群众的意见400多条,先后帮助大家化解矛盾纠纷100多件,解决实际问题70多件,“群众工作室”已成为全区机关服务群众的综合性大平台,也是高港服务项目的金字品牌。
江苏检察网:对外,“陈新群众工作室”做到了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对内,你又是如何做到推动检察工作发展、培养骨干人员的?毕竟,工作室作为一个小组织还得“内外兼顾”呀。
陈新:自从“群众工作室”畅通了服务和法宣渠道,不仅提高了高港当地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扩大了检察机关的影响力。就检察内部而言,做群众工作不仅不会影响检察业务,相反会有效促进、推动业务发展。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通过群众工作,我们树立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提升了外界对检察机关的满意度和公信力。
通过群众工作,我们广泛宣传了检察职能和法律法规,让群众更多的运用法律,有了纠纷、有啥法律问题,就想着找检察官来帮忙。
通过群众工作,我们发现了不少检察业务线索,甚至帮助检察业务顺利开展,推动了检察工作发展新局面。接下来,我们“群众工作室”还会用最大的精力、最大的投入、最大的努力,来保障司法公正看得见、摸得着,让检察院真正走进群众心中。
谈到对于骨干的考察培养和磨练,我认为,一定要让“人人有活干,处处忙起来”,检察事业的成长源自内部成员的成长,而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加强历练、增长才干、自我突破。想要达到真优秀、过得硬,我们就得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理念,也正是如此,高港这么多年控申业务工作实现了连续四年一直位居全市优秀行列,而且培养出多个全省全国冠军,两个入围全国专家人才库人才,两个入围全市先进典型人物。
不论寒来暑往, 陈新都会“沉下去”访民意。
江苏检察网:经你这么一说,让我们更加相信“眼界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头三脚”难踢,请来谈谈“陈新群众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吧。
陈新:一直以来,大家对检察职能概念很模糊,许多老百姓每每遇到牵扯法律相关的事儿都嘀咕:“我干嘛要找检察院?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陈新群众工作室”在打品牌过程中也是按“战略规划”一步步来发展。
第一阶段,“跳出检察,从事检察”。我们在乔杨社区设点,延伸普法宣传的触角,一句话,就是“让群众少跑腿”。我们通过提供涉法涉诉预约服务,让群众不再东奔西走,并且喊出响亮的口号——有事您说话,有约我来办!目前,我们“群众工作室”的涉法涉诉预约服务已经打造成为全市机关优质服务品牌。
第二阶段,在区政法综治中心设点,目前“群众工作室”已经成为全区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综合性大平台。通过吸收社会力量,聚集大家一起参与为群众服务。
经验要共享!陈新应邀在全市司法所长培训班上作调解交流。
第三阶段,回归本部,回归主业,回馈主业。
其实,我们所谓的“战略规划”没那么复杂,就是保持检察人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希望大家清醒地认识、深刻地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根本性问题,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话说回来,打造“陈新群众工作室”的初衷就是形成“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风尚。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看看群众到底想什么、盼什么、吃什么……
江苏检察网:最后,请你谈谈成立“群众工作室”后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困惑吧。
陈新:谈到收获,就是服务他人、快乐自己,让自己在服务的过程中自我境界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也得到了群众的口碑。
至于困惑也是有一些的,容易被他人误解、“陈新群众工作室”好出风头。其实,又有几人知道在“摄像头”“聚光灯”底下开展工作,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进农家屋,聊农家事。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记在本本里,更要记在心上!
做调解工作的人很多,但是又有几个敢全程在摄像头下面开展工作呢?这样做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如果真要出风头,开弓就不会再有回头箭,因为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宣传法制,宣传正能量,宣传检察职能,树立检察形象!
(特别感谢葛东升对本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