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李娟:与法同行的追光人
2025-01-16 09:00: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从检17年,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李娟一直坚守公诉岗位,办理案件1000余件。“无论大案小案,作为检察官都要本着‘如我在诉’的态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她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从堵门到鞠躬

“司法连着民生,办案要有情怀。”这是刚进检察院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检察官说的。这句话的含义,当时的李娟还不太明白,但曾经办理的一起案件,让她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

某天早上,李娟接到门卫的电话,说100余名集资群众在门口要见她。这是她正在办理的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集资群众听说负责人卷钱跑到了境外,便想用堵门的过激方式向司法机关施压。当她赶到时,发现群众奋力挥臂、情绪激动,已经把单位门口堵得水泄不通。

“老百姓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解开老百姓的心结也是我们办案的重要目标。”李娟把他们请到单位餐厅落座。有一对老夫妻拉住了她的手说道:“救救我们吧!我老伴儿得了癌症,我们老两口的积蓄全没了。”无奈的哭诉、求助的眼神,让李娟久久不能忘记。

李娟边安抚他们的情绪,边记录解答他们的问题。4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关切的问题均有了答案或者解决途径,也便平静了下来。

情绪要安抚好,解决问题更是关键。李娟决定提前介入侦查,多次与公安机关分析案情,想尽办法威慑逃往国外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在强大的司法压力下,犯罪嫌疑人从日本回到国内。庭审中,李娟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来源与去向一一举证说明,让集资群众了解了嫌疑人把钱挥霍到了哪里,心里有了明白账,气也就顺了。

庭审结束,他们朝公诉席深深鞠了一躬,这一刻李娟眼眶湿润了。

无畏压力的坚持

从检17年,李娟对每一起案件都心怀敬畏,如履薄冰。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也会被他人指名道姓地在网络上攻击为违法办案。

这件事要从她办理的一起涉及3万多人、以销售化妆品为名的传销案件说起。这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用自己生产的低劣化妆品充当高档化妆品,吹嘘自己有产品、有退换货机制,是新型的直销经济模式,号称可以“月入百万”,吸引全国各地的美容店、美发店的经营者加盟,店主再向自己的亲戚朋友传播加盟。该案横跨全国10余个省市,涉案资金高达9亿余元。

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请来了20余名辩护人,还拿出了一份刑法学“大咖”联名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意见书认为这是新型的商业销售模式,不构成犯罪。同时,“网络大V”和被告人家属在网上一直攻击检察人员认定事实错误,程序违法,企图干扰办案进程。

法,绝对不能向不法让步!李娟告诉团队:“为防止更多群众上当受骗,依据证据和法律,我们不怕任何人的指责和诬陷。”庭审前一个月,李娟带领团队每天加班到凌晨,完善指控证据体系。同时进一步查明,“法律意见书”是专家在嫌疑人提供片面材料的情况下出具的,不能成为定案参考。

3次庭审,用时8天4夜。李娟团队用充分的证据在法庭上完成有力的指控,最终13名被告人均被判处有罪,经过二审无一改判,网上的诬陷也不攻自破。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心怀百姓,追求正义,舆论的天平终将倾向于我们。”一次联席会上李娟向大家说道。

敢啃“硬骨头”

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各种新型经济犯罪案件接踵而来。那么遇到自己的知识盲区,该怎么办案?李娟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在办理最高检指定管辖的一起金融债券领域“老鼠仓”案件时,案卷里充斥着“撮合、代持、博边际、买断式回购、质押式回购”等债券领域的专业名词,刚看到这些词语时,李娟也是一头雾水。

不服输的李娟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她从词语解释入手,一点一点弄懂它的意思,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最后从交易手法和获利方法中论证犯罪逻辑。短短半个月,李娟的债券知识储备达到被告人和专业律师的水平,庭审中她不仅把专业知识的“短板”变成“长板”,还用“专业+法律”的审查方法,让被告人认罪认罚,让辩护人充分认可。债券“博边际”交易中职务侵占行为被认定构成犯罪尚属全国首例。

面对知识盲区,她带领团队用“专业+法律”的审查方法,先后成功为国家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共计7亿余元。李娟撰写的经验材料被最高检刊发,研发的课程,成为江苏、西藏、青海等地检警同堂培训授课的内容。

作者:周悦 张旭  编辑:王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