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序列号中找出破案密码 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精准认定侵权商品销售金额
2025-04-03 09:40: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经过这次案件,我们发现品牌在商标保护中存在不足,开始完善商标的注册申请与风险防控体系,目前市面上假货数量大幅减少,产品销量也大幅提升。”近日,面对前来查看整改情况的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检察官,A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起了企业加强商标保护工作的进度。

A公司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篮球运动鞋服产品的原创设计、研发和制造。随着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了A公司的合法权益与品牌声誉。

2022年8月,消费者王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A公司品牌的运动裤,发现到货商品与官方旗舰店所购商品材质不同、商标图案粗糙,怀疑买到假货并报警。经A公司确认,该商品违法使用了A公司注册的商标。

2023年6月,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李某抓获归案,张某交代,其长期经营服装网店但销量一般,见A公司产品销量高、评价好,便想仿冒赚钱。经查,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张某从A公司官网购买正版服装,向经营服装辅料的林某购买假冒注册商标标识,后又让加工商李某仿制,最后通过张某的网店销售,共计售出仿冒服装近3万件。案发后,在张某的作坊还查获仿冒服装1万余件。

2023年9月,公安机关以张某、李某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林某涉嫌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移送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中,办案检察官发现,涉案仿冒服装共涉及A公司注册的4个商标,其中2个商标已被宣告无效。“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被宣告无效的,视为自始无效。因而,这两个商标无法作为刑法保护对象。”办案检察官说。

如何精准认定侵权商品的销售金额成为案件突破口。由于张某销售的近3万件仿冒服装涉及400余种不同款式,并混杂使用了无效和有效商标,且张某为提升商品曝光率,经常调整商品名称,商品名称与服装款式、商标无法完全对应,侵权商品销售金额难以确定。办案检察官了解到,商品在网店上架时会生成商品序列号与商品款式绑定,遂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以商品序列号为索引构建全案销售数据链。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逐一清点未出售的仿冒服装,最终认定张某、李某的犯罪金额为420万余元。

2024年4月,经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5万元;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同年7月,法院以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8000元。

办案检察官还发现,张某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售卖、转让商标牟利,自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网站注册多个与A公司品牌近似的商标。办案检察官认为,张某存在故意注册与他人近似商标的情况,遂向主管部门移送线索并制发《法律风险提示函》。

2024年10月,主管部门回函称,已对张某申请注册的部分商标依法驳回或不予核准注册,并将加强监管与审核,依法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为提升A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风险防控与应对能力,同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向A公司进行风险提示,提出健全商标动态监测、侵权线索快速响应机制等建议,公司采纳了建议并落实整改。

作者:卢志坚 陈培 吴哲珺  编辑:刘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