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镇江暑气蒸腾,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检察院“航标灯”青少年司法保护中心气氛温馨活跃。近日,一群特殊的青少年走进这里——他们中有父母监护缺位的孩子,有身患疾病的少年,也有来自贫寒家庭的学子。一场以“守护成长、与法同行”为主题的法治研学活动,正通过生动的互动体验,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变得鲜活可触。
此次活动,正是该院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日常缩影。近年来,该院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通过快速响应的司法救助、精准定制的关怀服务、多方联动的保护网络,全力为未成年群体撑起法治晴空。未检团队相继获评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江苏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让司法救助“不等人”
“没想到救助款来得这么快!”小红母亲的哽咽中满是感激。小红是一起案件被害人,父亲在外务工,自己不幸的遭遇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京口区检察院受案后快速审查,及时为小红申请司法救助,第一时间帮助缓解生活困境。
这样的高效并非偶然,源自京口区检察院积极践行的“救助优先”理念。该院将未成年人司法救助贯穿检察办案全过程,并强化与刑事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多个部门的联动协作,一旦发现困境儿童,立即形成“受理即筛查、符合即救助”的闭环流程。
让检察关怀“暖心坎”
“小黄愿意主动敞开心扉了!”看着心理评估报告上的积极变化,心理咨询师小陈难掩欣慰地跟办案检察官分析。这位曾因遭受侵害患上重度焦虑的少年,在“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体化保护体系中重获新生。
从提前介入的专业测评,到审查起诉阶段的定期疏导,再到判决后的持续跟踪,检察官与专业社工团队用贯穿始终的耐心陪伴,有效化解小黄心理创伤,帮助其走出阴霾,该模式的成功实践获评镇江市优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
这样的“定制化”救助并非个例。京口区检察院主动整合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多方力量,在社区设立观护帮教基地。同步孵化专业司法社工队伍,对涉案未成年人因案导致的心理创伤,联合社工团队提供精准心理疏导,以专业力量为涉案未成年人筑牢成长防线。
让保护网络“无死角”
守护未成年人绝非检察机关单打独斗,京口区检察院在办案中主动加强与团委、妇联、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保护深度融合。针对监护缺失、监护不力等源头性问题,综合运用监护督促、帮扶安置、支持起诉、制发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标本兼治,力求从根本上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小浩因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小浩的母亲因生活变故排斥与社会接触,甚至不愿让小浩接受正常教育。京口区检察院接到人大代表反馈的相关线索后,召集多家单位会商,推动实现就近入学。针对小浩父亲离婚后怠于履行监护职责,通过支持起诉,促使其承诺按期支付抚养费、定期探望。如今,小浩已融入学校生活。该案获评江苏女性最美奋斗故事奖,由此改编的微电影获评江苏女性融媒体优秀作品奖。
不止于此,京口区检察院以个案的解决推动系统治理,向属地街道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在全区开展“困境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专项排查”,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