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案查明的事实可以看到,被告人正是利用部分家长‘托关系’的惯性心理和求职大学生的焦急心态,通过虚构身份、谎称‘有关系’来暗示对方自己能解决就业问题,从中骗取‘打点费’。”7月15日下午,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一起求职诈骗案庭审正在法院进行。法庭上,检察官吴萍长达20分钟的法庭教育,给现场旁听的150余名大学生上了求职“第一课”。
设局许诺“金饭碗”
邵某在居住的小区附近声称自己是某大型工业企业的部门主任,周边店铺店主深信不疑,均以“邵主任”称呼他。2024年1月,在小区店铺与邵某数次照面后,刘先生与其熟络起来,谈及自己儿子工作,邵某表示自己手头有内部名额,提供“代缴报名费”“岗位保证金”即可入职。
为了让儿子拥有“金饭碗”,刘先生多次向邵某给付钱款、苏烟等财物,然而数月过去,儿子入职一事仍杳无音信。面对刘先生的质疑,邵某出示了一条显示“已批准录用”字样的短信截图,自称来自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信以为真的刘先生再次掏空积蓄,前前后后共花费50万元,但半年过去,儿子始终未收到入职通知。苦等无果的刘先生多方打听后,发现该企业根本没有名叫邵某的员工。2024年11月,刘先生愤而报警。
多名被害人浮出水面
此后,陆续有被害人至公安机关报警,石女士就是其中一名被害人。石女士回忆,自己为孩子工作担忧时邵某恰好提起公司有内部名额,工作的事他能安排,甚至为了获取石女士的信任,邵某还带她路过公司大门,指着办公楼说:“三楼东边就是我办公室。”此后一年半,邵某以打点领导、疏通关系等理由,陆续15次索要现金、中华香烟、茅台酒等钱财,甚至每次转账后,都以“保密”为由叮嘱石女士删除记录。石女士多次询问工作进展情况,邵某均以各种借口推脱,直至孩子求职屡屡碰壁,她才惊觉27万元已石沉大海。
2024年12月23日,邵某被抓获归案。原来,邵某实际上并无正当工作,甚至曾于2010年因犯诈骗罪被判刑。为了充面子,邵某对外虚构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知无法帮忙办理入职,仍以此为饵引诱对方交付钱财,并将相关钱财全部用于赌博、奢侈品消费。
以案释法敲响防骗警钟
2025年3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通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承办检察官在审查中发现,邵某不仅伪造录用通知,还制作“岗位明码标价表”“领导喜好清单”等诈骗脚本,以此蒙骗被害人。经查,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邵某冒充某大型工业企业部门主任,虚构自己能够帮助他人介绍工作等事实,多次骗取被害人石女士、刘先生等6人钱财,共计127万余元。
6月10日,通州区检察院审查认为,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多次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邵某提起公诉。7月15日,法院经审理,判处邵某有期徒刑十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25万元。宣判后,邵某当庭表示对判决结果无异议,认罪认罚。
“这次旁听经历令人难忘,从丝丝入扣的法庭调查到逻辑缜密的举证质证,再到激烈交锋的辩论环节,真实的庭审现场传授给我们识别求职诈骗套路的‘破局之道’。”庭审结束后,旁听的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把这堂求职“第一课”分享给家长,并在求职时警惕“托关系”“内部名额”陷阱,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软着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