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为4幢侨乡建筑“拂去尘埃” 昆山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推动侨乡文物修缮工作
2025-11-05 10:03:00  来源:检察日报

今年3月15日,昆山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干警走进孙中山与振东侨乡陈列馆,了解振东侨乡历史文化。

“亲眼见证了振东侨乡修复工程,作为一名侨胞,我既感动又振奋。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保护好振东侨乡意义更显深远。”9月5日,江苏省昆山市检察院邀请昆山市侨联工作人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对振东侨乡文物修缮情况“回头看”。活动现场,“益心为公”志愿者、侨胞张先生倍感欣慰。

位于昆山市周市镇东方村的振东侨乡,是苏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侨乡,也是该地区民国建筑最为集中的村落。根据《昆山县志》记载,侨乡建于1926年至1928年间,由孙中山先生部分海外归来的广东、福建籍卫士集资兴建。鼎盛时,这里落户华侨300多家。斑驳的红砖墙,古朴的罗马柱,承载着几代华侨的乡愁与记忆。

今年3月,归国侨胞张先生在寻根之旅中,发现振东侨乡内几栋民国建筑濒临坍塌、亟待修缮,随即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反馈线索。

昆山市检察院迅速响应。经现场核实,该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办案检察官同步走访了东方村内的孙中山与振东侨乡陈列馆,深入了解侨乡的历史文化和保护现状。

陈列馆馆长介绍,孙中山与振东侨乡陈列馆于2017年被列入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成为众多华侨追寻根脉、寄托乡愁的重要场所。“遗憾的是,随着大部分侨乡后裔旅居国外,振东侨乡日渐沉寂,现仅存民国建筑28幢,虽均已登记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多重因素导致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馆长痛心地说。

通过现场勘查、无人机航拍固定证据,检察官发现振东侨乡有部分建筑存在墙体剥落、结构受损等情况,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侨乡有4幢民国建筑经评估鉴定为D级危房,即房屋整体处于危险状态,面临损毁灭失风险。”昆山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负责人谢玲玲介绍,虽然属地政府一直在推进还原侨乡南洋风貌,但由于受损建筑房主移民国外、权属存在争议、代管人修缮意愿与能力不足等原因,修缮工作难以推进。

如何在部分建筑权属不明的情况下推动非国有文物修缮,为涉侨建筑及文物“拂去尘埃”?昆山市检察院联合该市侨联、文旅部门及属地政府反复研讨磋商,并广泛征询文物保护领域“益心为公”志愿者专业意见。有志愿者提出,“建议‘修旧如旧’,尽快确定修缮及后续维护方案,促进文旅融合,让这些涉侨建筑‘活’下来,更‘活’出彩。”

5月8日,昆山市检察院向振东侨乡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针对部分存在坍塌风险的民国建筑,在文旅部门指导下履行管护职责,落实修缮整改工作,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属地政府收到检察建议后,有序推进振东侨乡文物保护工作,已于6月落实专项资金240余万元,明确按“修旧如旧”标准对4幢D级危房实施抢救性修缮。针对权属难题,其中3幢由政府征收后修缮,另外1幢存在产权争议的建筑,已同相关产权人达成一致,依照“政府代管+修缮后确权”模式保障工程推进。

今年7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受属地政府委托,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对振东侨乡百年建筑的文化价值、艺术风格进行科学分析,为修缮提供专业指导。工程预计于11月底竣工。

属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修缮工作的同时,当地同步开展振东侨乡口述史资料征集工作、策划修缮成果展,争取让每一幢建筑都成为可阅读、可传承的家国记忆。

与此同时,这份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被转化为昆山市政协委员提案,推动属地政府将振东侨乡建设有机融入区域历史文化脉络,形成“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风貌。“各方携手让侨乡建筑走出沧桑,这既是对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的郑重纪念,也是对侨乡文化的最好传承。”昆山市政协委员、昆山市乐融融法律服务中心理事长季君说。

作者:卢志坚 葛梦桐  编辑:王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