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干检察宣传工作已经11年了,算在政府办等单位的文字工作履历,我似乎和文字打了17年交道了。之前,自己写了几篇关于宣传工作的心得体会。这一次,我换了个思路,写一写,2022年6月13日,我和杨洋一起完成了一篇名为《430亩小麦颗粒归仓》的通讯报道故事。
回望采写经过,讲讲宣传工作的四力。
细节中思考多用脑力,“小”案件中也有好线索
2022年6月6日,我们接到了涟水县院报送的一个案件宣传线索——2022年5月8日12时许,涟水县某乡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肇事案件,种粮大户李某在朋友家酒足饭饱后,猛然想起自己安排了几名工人到自己的承包地“干活”,遂驾车直驱麦田。本以为喝的不多,又是去田里干活,不会有什么麻烦。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开车犯困的李某,为躲避前方车辆,慌乱中误将油门当刹车,冲向了对向车道,撞倒了同村王某正常行驶的电动三轮车,三轮车里还坐着王某15岁的小儿子和5岁的孙女。虽经全力抢救,王某祖孙三人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先后不幸离世。
5月16日,李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审查过程中,负责办案该案的检察官胡慧慧发现,因李某酒后驾驶机动车,根据保险公司列明的相关条款,保险公司将据此不承担商业保险赔偿责任。
此时,恰值夏季麦收之际,李某的涉案,不仅致其名下已进入收获期的430亩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入库,也导致其无法履行后续的民事赔偿责任,给受害人带来了苦楚。更为棘手的是,李某被批准逮捕后,原先将土地流转给李某承包的村民因害怕收不到后续的土地租金,一些人跑到村委会,要求处理拖欠的土地租金,并解决后续承包问题。
为依法维护涉案当事人三方的合法权益,经李某个人主动递交书面申请后,涟水县检察院联合公安、法院、当地政府,将其承包的430亩土地进行了公开二次流转。最终,村里的另一名种粮大户以16.1万元竞标成功。考虑到当事人的特殊情况,在涟水县院的努力下,新承租人还提出,可以主动帮助完成430亩小麦收割,并将卖粮款用于支付首批受害人部分赔偿。
这个案件线索报来时,我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想法:如果有可能,要跟拍小麦收割的过程,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涟水县院同志为这个案件所做出的努力。
40度的天气,“脚力+眼力”我们抓拍了最珍贵的瞬间
拍摄前期确立思路,拍摄当下随机应变。在和涟水同志沟通过想法后,我们得知由于时值小麦收割的关键时间,新的土地承包人已经差不多将430亩土地快要收割结束了。一旦收割完毕,最珍贵、最一手的资料将无法保存,整个宣传将受到重大影响。正当我懊恼可能无法第一时间记录资料时,涟水县院同志告知因为天气等原因,还有部分地块等待下午收割。机会稍纵即逝,我和杨洋当即决定立马出发。
接到线索后的当天下午1点,我们赶到了小麦收获地,当时收割手正在田边休息。因为采访内容特殊,没有二次补拍的机会,我们决定拍摄之前和农机手、检察官提前商量好细节,尽全力抓拍每一个环节。
“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这是法国人布列松在1952年出版的画册《决定性瞬间》对抓拍的定义。抓拍本质上是不可以去安排、摆布。这就需要拍摄者本身需要特别好的观察力,观察研究好拍摄对象,找到拍摄画面和展现故事性两者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是摄影师需要抓拍的“最美瞬间”。
虽然只是一个瞬间,却蕴含着照片主人公的情绪,充满着现场的气氛,使人强烈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绪。为了抓拍的照片增加艺术价值,按下快门时,摄影师还需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主体的位置,前景、背景的取舍,一瞬间的光影效果等。这种效果所形成的影调,对作品的视觉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影响读者最终的观感。
为了表达出最好的拍摄效果,在当天室外将近40度的高温下,杨洋花了一个多小时,运用了浅景铺垫、大特写等多种形式,用一组照片记录了涟水检察干警经过多方努力,确保430亩小麦颗粒归仓的身影。
摄影报道的文字采写,笔力感动了编辑
“6月6日,芒种,气温34摄氏度。随着最后一亩小麦收割完毕,江苏省涟水县检察院检察官胡慧慧原本沉重的心情,有了些许放松——首笔赔偿款和村民的租金有了着落,430亩土地得以顺利转包……”这是我在描述拍摄当天情况,而写的一段图片说明。
这段文字很快得到了省院宣教处和检察日报记者的回应,6月16日,这篇《430亩小麦颗粒归仓》的通讯报道,刊登在了检察日报头版倒头条的位置。从拍摄照片到稿件采写,10天的时间,算是我报线索写稿比较快的一次用稿。事后,总编办的编辑特地告诉我,因为版面的问题,稿子刊发的时间稍微延迟了一下,文字也做了一定的缩减。但是,编辑告诉我,稿件发来时,他们就觉得光是用文字是无法记录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的,看到照片时,负责采编的编辑都很感动,觉得那么热的天,检察官为了确保430亩小麦颗粒归仓,依法保障涉案的三方权益,很是辛苦。同时,编辑对我们当时在高温下拍摄这样一组照片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没有简单的图文叠加,没有重文轻图和重图轻文的倾向,《430亩小麦颗粒归仓》这种纪实性,图文结合的报道形式,使信息量超过简单相加的总和,不仅增强了传播效果,也加深了人们对新闻报道的信任程度,甚至感受程度,因此可以说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编辑。
写在光影之间记录检察故事后
主动拥抱新时代 加强光和影的运用
“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的反复捶打,自媒体、短视频”的海量冲击,传统新闻宣传正经历着变革。新时代的检察宣传,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方向。
移动互联的日益发达,平板电脑、手机等信息接收端口通过便捷的5G、WIFI实现的无线上网方式,让信息变得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行为中。“拍客”应运而生,他们具有很强的观察现实和发布信息的意识,占据着事件现场关键地点和时机,能够原生地纪录并为其他观众还原事实。他们中有普通百姓,也不乏专业摄影人员,他们成为匿名的社会忠实纪录者。
摄影、视频变得平民化、大众化,更多的人从拍摄的客体变为主体,参与到影响群众、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行动中来。公众开始勇于承担社会道义,为周围人提供社会真实,从而促使社会相关人士开始思考或采取行动。当这种行为在社会群体中占有相当比重时,甚至可以影响社会议程的设置。
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作为主流宣传参与者的我们,也必须学习、适应,主动拥抱新时代宣传,加强光和影的运用,提升熟练使用各种媒介的能力,知晓后期加工照片、上传照片、发布照片以及获知后续公众的信息反馈。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能在第一时间直接将自己的作品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而不是通过报社、杂志社等中转媒介,这样才能很好地维护摄影的原真性,发挥照片瞬时分享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利用新媒体的信息反馈资源,了解自己照片的转载及评论情况,这样不仅能对公众期待有合理的判断,还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因此,2022年7月,在《430亩小麦颗粒归仓》通讯报道完成后,我们又拍摄了名为《460亩小麦谁收?》案例讲述视频……
(作者系淮安市检察院宣教处 马强)